据记者梳理,从2004年开始,因为断货而见诸报端的廉价药就有10种。2010年,一份对12个城市42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的调查显示,大医院廉价药短缺情况严重,短缺药品数量高达342种。(12月28日《河南商报》)

一则有些极端的例子被媒体引用:西地兰是一种快速强心药,3元一针,断货后医院开始用米力农替代,200元一针。价格区别之大,真让人咋舌。

廉价药并不是说效果差,而是因为太便宜,没有利润空间,导致了医院不愿用、厂家不愿产。假设市场来调节西地兰的价格,它应该由成本来确定价格。唯一的问题就在,廉价药之所以廉价,是因为进了“国家基本药物”的笼子,不能随便涨价。

所以,不能光指责厂家和医院利欲熏心,也不能说政府多管闲事,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要让基本药物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不如给厂家留下适当的利润空间

应该注意到,廉价药并不是在一开始就亏本,而是原来定价预留的利润,被不断上涨的成本所稀释,从盈利走向盈亏平衡,最后走向亏本。值得警惕的是,随着成本的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的基本药物,开始进入到“廉价状态”,进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药品,最终会有什么样的结局,让人担忧。

改变一限就死的现状,政府一方面应该打击将基本药物换个马甲,然后乱涨价的行为;另一方面应该改变目前医院“以药养医”的状况。从根本上讲,每年根据物价上涨水平,适时调整基本药物的价格,保障一定利润空间就是当务之急。

让国民能使用到廉价物品,而不是不得不使用昂贵的替代品,这才是一项政策是好是坏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