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1月6日电(记者赵春晖)经过一年多抢修,分布在天山南北的77座农牧区水库先后“脱险”。在“强筋壮骨”之后,这些超期服役的小型水利设施不久将继续在我国最干旱的区域执行“驯水”任务。

自治区水利厅透露,截至2013年12月,被列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77座小型水库完工或基本完工,2014年可投入使用。这些水库库容量均在10万立方米至100万立方米之间,在农业灌溉、防洪抗旱以及生产生活供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新疆是我国最干旱的区域,却拥有全国42%的冰川资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新疆3大山脉中的冰川加速融化,由于能“拦蓄”冰川融水的山区水库数量不足,这些优质水资源往往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就消失在准噶尔、塔里木两大盆地的茫茫戈壁荒漠。

与此同时,新疆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每年春夏两季,在一些地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抗洪的同时,另一些地区却饱受干旱的威胁。因此,草原、荒漠中星罗棋布的小型水库,不仅可以二次拦截奔涌下山的冰川融水,还可起到化“水害”为“水利”的作用。

然而,这些水库绝大多数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设计水准和施工质量先天不足,加上超期服役,老化严重,不仅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安全隐患。

2011年,新疆149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后,给年久失修的小型水库“强筋壮骨”也被提上日程。自治区水利厅称,随着新疆越来越多的水库投入使用,水利部门掌控水资源配置的主动权将大大增强,天山南北以干旱著称的两大盆地缺水窘况也有望得到缓解。

(原标题:新疆77座农牧区病险水库得到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