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余梦

昨日,市环境科学学会大气分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魏海萍在“大气污染防治专题论坛”上指出,长三角大气污染具有同城化特征,数值模拟表明,长三角区域内污染输送和沙尘等长距离输送对上海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平均约为20%。

建立化学品监控制度

“大气污染防治专题论坛”昨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魏海萍表示,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长三角区域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排放量都要高得多。

魏海萍说,数值模拟表明,在重污染过程中,外来源区域输送的影响加大,而在2013年1月高污染案例模拟结果表明,外来源影响占40%或以上。但外来源的比例要根据每次污染的过程具体分析,数据是有所变化的。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教授修光利则表示,上海本地污染也不容忽视,上海已经有效落实二氧化硫控制、正有效推进氮氧化物的控制,现在要将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作为重点。

修光利解释说,挥发性有机物既是二次PM2.5的前体污染物,又是臭氧的前体污染物,而化学品的使用是挥发性有机物的根本来源。因此,上海应该有能力在全国率先开展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建立运输、贮存、生产、使用、销售、废弃物处置的全流程转移监管制度,提出上海市的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

空气污染预报为何难

空气污染预报比天气预报要难。”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束炯指出,天气预报的本质是物理学问题,而污染物的排放、集聚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

如何提高空气污染预报的准确性,束炯指出,一先理解大气作为流体运动的规律,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二要准确地刻画各种不同的化学过程,认识物理-化学过程的相互作用和规律;三要有完整的地面污染排放数据。只有满足这三方面,再加上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作出准确的空气污染预报。

束炯说,上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污染过程往往是西风气流、偏北气流和海陆风以及热岛环流等不同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天气和污染观测手段上的不足影响了预报精度;对于物理—化学过程相互作用的认识还存在缺陷;地面污染的排放数据很不完整,许多污染过程不断地在变,数据库始终处于应更新的过程,更为困难的是外来污染的长距离输送更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在中国,PM2.5是排名第4的健康危险因素。”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建议有关部门,可适时推出“雾霾天气(或PM2.5)健康指数”,指导人们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