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17日电 他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进京工作却远离繁华,每日奔走荒郊野岭,风餐露宿;他不是杂技演员,但离地四五十米的高压电线,却成了他挥洒青春的人生舞台;孤独的舞台没有掌声,但千家万户温暖的灯光在他看来就是最好的喝彩。

他就是国家电网冀北电力检修分公司输电检修中心运检一班班长、一名普通的输电专业技术人员——朱亚林。

三十来岁的朱亚林,个子不高,斯斯文文,但是眼角的鱼尾纹和手上粗糙的皮肤与老茧暴露了他常年野外工作的特点。带上几个馒头,背着几十斤的工具配件,每天步行十几二十公里,巡视20级铁塔,在几十米高的铁塔爬上爬下检查维修……这就是朱亚林的日常工作。遇到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这样的恶劣天气,线路出了故障需要抢修,工作条件就更艰苦甚至危险。

忆起十年前从东北电力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初到北京工作,他连说几个“没想到”。“到北京超高压公司输电处工作,没想到上岗却在秦皇岛抚宁的郊区。周围是养鸡场、养牛场和大山;没想到苦读十多年到头来工作的地方比东北老家还要落后。巡线一圈下来体力透支,身上还有好多毛毛虫;没想到工作强度比村里外出打工的民工还苦还累……”

不过最初的沮丧和彷徨被职业责任感冲淡。他所在工区维护的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是华北电网联结东北电网的主干线,后来他调回北京郊区维护的超高压线路则承担着北京75%的电力负荷。这些线路一旦发生故障,对北京、对整个华北地区的供电安全都会造成极大影响。他选择了坚守:“因为学的就是这个。”

学有所长加上勤学肯干,朱亚林很快成了班组业务骨干。尤其是在超高压线路上带电作业,他艺高人胆大,总是抢在班组兄弟们之前,在超高压电场的弧光闪烁、放电嘶鸣中消除故障。他说:“虽然穿着屏蔽衣,但等电位作业接触高压线的一瞬间,还是能感受到电流的冲击,全身像被针扎了一样。这时候作业,就要快稳准。”十年间,他实施带电作业200余次,处理缺陷350余项。2012年,他带队参加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带电作业比武赢得实操第一名。“他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他在身边,我们就感觉特别踏实。”同事唐巍说。

朱亚林不仅能苦干还擅巧干。十年间他琢磨出不少小发明小创造,使得维修工作省时省力更安全。比如,他在防振锤的螺丝上加了个防松螺栓,就杜绝了线路上防振锤移位的老大难问题,检修工人再也不用爬上高空骑着单线去把被风振跑的防振锤归位了。这项发明已申请专利并在各线路上推广。公司成立了以他命名的创新工作室,鼓励职工自主创新。

朱亚林现在最钟情的研发是“巡线作业无人机”。就是一种装备定位系统和摄影摄像等设备的遥控飞行器,顺着线路放飞后就能把线路情况看清楚、带回来,取代人工去翻山越岭巡检线路。他向公司提出研发建议后,一个包括他在内的项目小组成立了。经过四年多研发,如今,多旋翼无人机巡线技术已经在朱亚林的巡检塔点开始应用。

“不过,无人机在大风天气时的平衡性、稳定性还存在问题。”朱亚林正在琢磨改进。他说最大心愿是研发出更先进的无人机,让他和他的同事们不用经历风吹雨打日晒,足不出户、远程遥控就能巡检线路。

(原标题:高压线上的“舞者”——记国家电网巡线工朱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