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19日电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长江中游地区、成渝经济区等区域经济的多支点格局,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均衡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而形成大面积的城市地区,更多的支点可能会出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18日说。

孙久文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国区域经济从聚集到扩散,在区域空间上逐步均衡。相对均衡的区域空间结构需要多个支点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支点主要有: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中部崛起促成了新的支点的形成,包括长江中游地区和中原经济区;西部大开发也促成了若干新的战略支点,主要有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北部湾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东北中部地区、海峡西岸地区等,都可以形成新的支点。

在孙久文看来,一系列的支点地区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各地区的普遍发展,使国家的经济不仅仅需要北京和上海等少数的增长极,而且需要更能支撑本地发展的增长极。

孙久文认为,多支点的出现,使新发展的区域有机会进入国家发展的核心区域,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拥有更多的发展资源,同时也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城市群实力的增强,使得城市群所在地区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支点。

第二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承办,多位中国区域经济学著名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会上发布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