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企业公益投入首超千万

如果把江西的公益比为燃料箱,我们不难发现,捐资捐物“捐”出最多动力。2013年度,江西公益捐赠榜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对于江西而言,公益处在起步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燃料,需要更多动力,那谁为江西公益注入了最多能量?

“礼仪南昌文明你我”大型公益活动

“爱心停靠站”志愿者给环卫工人递上水

  综述

  江西企业公益投入首超千万

参与此次江西公益榜的114家企业,44家企业捐赠数额超过10万元(其中捐赠百万元以上的企业16家),捐赠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一家(江西省农商银行:1250万元),从目前收集的信息看,这是江西首次出现企业公益捐赠超千万。

根据收集的信息统计得知,本次捐赠榜统计的企业公益捐赠为76236408.84元,其中前16家企业的捐赠额为65576283元,占2013年度捐赠总额的86%。这16家企业多为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跨国公司。

捐赠前十名企业,有8家为江西本土企业,说明本土企业的积极性高。

  采取差额递减方式打分

捐赠榜的百余家企业中,既有国企,又有民企,经济规模不一,捐赠数额不一。评委会进行了认真研究,尽可能使评分公平、公正。

由于公益榜发布在我省尚属首次,且在国内也鲜有类似发布,很难用其他模版作为参考。一开始,组委会建议,每捐赠1万元,计2分,捐赠一项总分为40分。若据此标准,由于各个企业的经济规模不一,捐赠实力自然相差悬殊,且企业捐款额达到20万元时,该企业就能拿到满分。这有失公平。

通过数据分析,捐赠在2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5家。如果以此作为标准,这35家企业都能得满分,那无法体现相互的差别。

仅凭捐款额度为依据打分,显然不够科学。组委会又尝试采取其他方式,对捐款额分档次打分,每差100万元递减1分,结果又出现新问题,有些企业出现“负分”。

评委会专家反复研究,决定采取差额递减的方式打分。即对捐赠第一名的企业打满分,第2~11名的十家企业,依捐赠名次递减1分;第12~50名的企业,依捐赠名次递减0.5分。第51名(含)后的企业,只要有捐赠额,一律给10分,没有捐赠额或这类信息不全的则不计分。

  分值设定引导良性公益

必须指出,企业捐款就该认可和称道。目前,江西企业捐款已经开始向理性和良性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关注捐赠财物具体用在何处,且更加侧重于将捐款直接投入到具体公益项目和公益活动中。

因此,评委会认为,在鼓励更多企业拿出财富做公益的同时,也应引导企业朝提高捐款投入公益有效率的方向发展,进而设定捐赠榜(40分)在总榜中的分值比公益活跃榜(60分)略低。

  点评

  企业越来越关注公益

江西省农商银行:2011年,该企业成立了百福慈善基金会,每年拿出基金的全部收益(约1600万元)资助省内高中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2013年,百福基金捐出1200万元用于执行该资助项目。这也是江西首现年度捐赠超千万的企业,传递出企业对公益关注和投入的热情正在迅速升温。

  人才培养是方向之一

绿地集团江西事业部:2013年5月,绿地集团江西房地产事业部为青年创业者提供100万元的青年创业资金(含总额超过50万元的绿地金融产业园创业办公支持),对2013南昌菁英创业挑战赛获奖选手进行创业支持。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公益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企业任何公益投入离不开人来执行,公益项目的构思创新离不开人的创造,这同样是企业实现公益的方向之一。

  可着力提升影响力

九江联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公益活动内容比较丰富,有灾区捐款、助学行动等。其中,《爱满人间情暖万家》送年货到百姓家等活动受当地群众欢迎。分析发现,有些地方企业的公益活动及公益捐款大多局限于本地,可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公益活动的平台和影响力。另外,实践的活动类型虽多,但是像《爱满人间情暖万家》这样与自身企业形象关联度高的公益活动偏少。

  花絮

  0.5分之差的连锁反应

在公益榜的评审过程中,数据整理是评委们面对的难关之一。几乎每天都有新数据反馈回来,每一位评委对着电脑屏幕,有时甚至会眼花。但评委不能眼花,因为一个数据错误,可能“满盘皆错”。近200张表格,每项表格20多项数据;数据采集、核实、整理、得分,每一个流程,都包含评委们辛勤的汗水。

在前期一次评审过程中,数据统计意外遗漏一家企业,导致捐赠榜排名之间有0.5分的分差。

为找出“遗失的企业”,评委花了2个多小时,逐项核对企业总榜和公益捐赠榜数据,终于将其找到,大家如释重负。随后,重新给捐赠榜企业打分,一一修正,才将总榜排出。评委们就是抱着这种严谨的态度,确保本次公益榜单的权威、公正。

2013江西公益谁是大善 江西企业总榜折桂

2013年被称为江西公益元年。“公益引擎”作为江西第一个媒体公益品牌,见证了江西公益的不断壮大。

今天,首届江西公益榜正式发布,这在江西是第一次;在全国,这样的地方性公益榜也是首次发布。此次榜单的发布,未向参评单位收取任何评审费用,也未从任何第三方获得资助。每一位专家评委都是通过社会公开推荐产生,他们有的是政府及相关机构负责人,有的是公益领域的专家学者,有的是公益领域外的知名人士,还有普通读者……他们参与此次评审,完全是出于对公益事业的热心,不计任何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客观公正诠释江西公益这一年。

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榜单从启动评选到发布的1个多月时间里,参评单位海量信息的收集、归类和分析,依据信息内容制定出合理的评审评分标准,成为最关键的工作。江西公益界专业、权威的专家评委会,制定了符合江西公益发展现状的评审标准,全部过程均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客观。终于,这份让我们满怀欣慰与期待的榜单出炉了!首届江西公益榜主要对象为企业和公益组织,包括两大总榜及三个分榜,两大总榜分别为企业总榜和公益组织总榜,企业总榜又下设企业捐赠榜、企业公益活跃度榜、企业社会责任榜。这些企业和公益组织在践行公益过程中点点滴滴的行动,为他们“加分”的同时,也让我们一次次地感受到公益的快乐。

此次公益榜虽然将目光聚焦于企业和公益组织,实际上,江西还有很多人在为公益事业默默付出。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榜单内容和范围,以求更加全面地记录江西公益发展进程。首届江西公益榜的发布,是一次对过去的总结与审视,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这份榜单能让更多人认识公益、理解公益、参与公益,让江西的公益事业走得更好、更远。

志愿者在雅安发放救灾物资

志愿者展示公益护照

  江西企业总榜折桂

此次企业总榜桂冠由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摘得,其也是前三甲中唯一的本土企业,超出此前很多人的预料。在多数人看来,公益发展与当地经济成正比。经济越发达,企业的公益理念就会越先进,投入与行动也会更多。这也使得榜单最终出炉前,很多人预测前三甲将被跨省、跨区域的大型集团江西分公司摘得,因为他们在各方面都比江西企业起步早、理念新、实践多、经验足。

事实上,江西企业为公益付出了许多。2008年汶川大地震,江西企业不仅捐款、捐物帮助灾民渡过难关,还有不少企业直赴灾区进行救援。2013年,雅安地震再次触动了诸多江西企业的心,省慈善总会、省红十字会数据显示,仅这次救灾捐款的总额就超过600万元,另有价值570多万元的救灾物资。其中,企业捐款占相当大的比例,江西钨业集团捐款就高达412935.1元。救灾物资中,大部分也来自企业捐赠。

细看榜单不难发现,江铃在捐赠及企业社会责任单项上,不如排名第二的安利江西分公司,而活跃度单项也逊色于太平人寿江西分公司,然而,江铃的优势在于三大项均有不错的表现,其捐赠榜位列第七,活跃度榜位列第四,社会责任榜位列第六,且均处于上游位置,胜在综合实力。不过,前三甲的总分差距也很小,仅在1分之内,可以说旗鼓相当。

排名体现综合实力

此次排在总榜前列的企业主要涉及金融、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前十名中,集团大型公司或其江西分支机构占了9席。而纵观这些企业在三大分榜中的排名,也均处于靠前位置。

排名总榜第二的太平人寿江西分公司,其捐赠榜、活跃度榜、社会责任榜的排名分别为第26、第1和第11。作为一家跨区域企业,并没有因地域限制而完全依赖总部,虽然捐赠投入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却能很好地植根于江西,结合自身特点有效整合了其他方面的资源,以持续专注于具体公益项目和活动为切入点,并依据自身跨区域企业的先进理念,很好地实现了公益理念并付诸行动。因此,从总榜排名前十的企业来看,综合实力突出是跻身前列的重要原因。

本土企业起步发展

总榜前五江西本土企业占了2席,分别为江铃和洪大集团,而排名前十的本土企业有6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足以说明江西企业已逐步从公益思维萌芽的初级阶段走向了起步发展阶段。

不过,具体从分数上看,前五分差仅1分左右,而六至十名则有10分以上的差距,说明江西本土企业需要努力的东西还有很多。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跨区域跨行业发展越来越广,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和先进经验也更多,将非常有助于企业公益的拓展,尤其是公益理念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企业大有作为的时候即将来到。

花絮

  与泡面相伴的快乐

榜单发布前的7天,评委会办公室的灯在午夜时一直亮着,一瓶矿泉水、一盒泡面,就是一顿“伙食”。榜单上每一分的误差,都牵连着上百条信息的重整和核实。评委有时累了伸个懒腰、踱上几步,又重新投入工作。是什么让他们时刻充满着热情?榜单发布的“责任重大”是肯定的,但支撑他们的还有收获快乐。榜单记录着江西公益的点点滴滴,发布榜单就是发布快乐、分享快乐。

一企业因失信被否决

此次榜单发布过程中,江西一大型企业排名进入前二十,但最后审核时,评委会发现该企业曾在一次公益捐赠活动中举牌表示捐赠却未兑现。因此,根据评审标准,“一票否决”该企业。诚信是企业立身之本,在公益领域同样是最重要的原则,企业应在充分考虑自身能力后慎重决定,并对承诺担起应有的责任。

江西公益榜是怎样炼成的 评委不打“感情分”

首届江西公益榜公布,很多参评单位以及读者也许会有疑问:这个榜单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此次发布的榜单权威吗?

公开推荐产生10位评委

2013年12月17日,首届江西公益榜评选正式启动。评审团的产生,采取推荐、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公开征集,“公益引擎”共收到37位候选人员名单,绝大多数是由读者、企业、公益组织推荐的关心公益的知名人士。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产生了10位不同身份、各具代表性的评委。其中,政府公职人员或原公职人员4人,公益机构或公益组织知名人士3人,社会学家2人,其他领域知名人士1人。经本报公示确认,最终选定成为此次公益榜评审委员会成员。

评审标准依据实际修订

12月20日,根据评委会专家反馈意见而形成的评定标准初稿出炉。参考国内外一些先进的公益理论,企业如何实现社会责任,即企业获得社会财富时反哺社会的行为,其中包括企业应有社会责任工作机构(CSR部)、公益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等,在初稿中被列为主要评分项。

在评审委员会全体大会上,不少评委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江西企业公益行为还处于初级阶段,现在做的主要是捐赠和一些简单公益活动,如果将标准制定过高,很多企业根本得不到分,很可能打击积极性。最终,所有评委一致认可此次公益榜评定标准定位为“做到了什么”,而对于标准过高、大多数企业尚未涉足的事务,则作为附加分成为补充,以引导企业探索尝试。

收集114家企业有效数据

参评的总体原则是企业自愿参与和权威部门数据提供相结合。此次公益榜收到114家企业的有效数据,主要数据来自民政部门、省红十字会及省慈善总会、省青基会等主要公益慈善机构,评审委员会同时收集了企业自己提供的捐赠及组织公益活动的相关信息。《信息日报》每期公益周刊中“益榜”版块记录的公益信息,也是此次公益榜的数据来源。此外,对于极少数未能及时提供数据和信息的企业,评委会也从其官方网站及权威媒体公开报道中收集了相关信息。

 评委不打“感情分”

评委会组建之时,所有评委一致认同:此次公益榜并非一个简单的评比,更不是一次企业角力竞争的大赛。因为公益没有竞争,只有合作和共赢。

榜单分数并不是打出来的,而是根据评审标准对应产生。经过全体评委确定的评审标准,是根据现阶段企业、公益组织现状,保证绝大多数参评单位都有相关工作实施,再根据这些工作做得多与少、好与不足,有了相应的得分。同时,评审标准中未设任何评委主观判定的项目,即评委不会因为对某个企业有了解或有关联而打出“感情分”,避免了不公正的情况出现。

 榜单设置引导良性循环

首次发布的企业榜,由一个总榜和捐赠榜、活跃度榜、社会责任榜等三个分榜组成。

捐赠榜反映企业整年度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的各类捐款;活跃度榜反映企业开展公益活动的次数和内容;社会责任榜属于附加分榜,考核内容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已经开展,从实际得分情况看,大型集团公司尤其是跨区域性企业有更多机会接触先进公益理念,在这方面走得更快一步。捐赠榜和活跃度榜在总榜中占据2/3的比重,共计100分,其中捐赠榜40分、活跃度榜60分。如此设置是为了引导企业不应简单地认为捐赠是做公益的主要途径,公益更多的包括跟进捐款去向及落实、捐款与公益项目的有效融合等,这也符合公益良性循环的需求。

江西公益 前路渐明 魅力不够难获青睐

2013年,我们一起见证公益力量。在江西公益榜评选活动启动后,就有很多企业及社会组织在关注着2013年度江西公益榜的发布动态。除了总榜,我们还为各个分榜做了分析解读,意在全景反映我省的公益现状,为江西公益指清前方的路。

2013年江西公益榜是面镜子,在折射问题;也是块晴雨表,指引着未来的发展方向。2014年,江西公益需要注意什么?

自闭症体验者写下感受

  企业篇

  2013年公益尚未融入江西企业血脉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公益意识不断提升,参与热情不断高涨。作为公益事业最重要的参与主体——企业,在公益事业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但相对于省外,江西企业的公益活跃度受各种因素制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从首届江西公益榜数据的搜集过程来看,我省很多大企业对于公益事业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本次受访的百余家企业,只有30家企业表示有专门从事公益的部门,有些甚至是由企划部或公共关系部等部门协调公益事务,而大部分企业根本没有成立专门部门或安排专职人员。虽然九成以上的受访企业表示有公益文化,但真正将公益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屈指可数。

从公益活跃度看,约三成的受访企业存在明显的活跃度,并开展公益活动。一个鲜明的特点,执行了公益项目的企业,其活跃度明显高于长期开展零散公益活动的企业;同时,仍有近半受访企业的活跃度趋于零。

“捐资助学、帮扶济困、援建校舍、看望孤老……”提及“公益”二字,不少企业认为这些才是公益。记者调查发现,从公益事业关注的广度上看,不少企业公益投入领域多集中在扶贫、救济与教育援助领域,对环保、健康、文化等的关注度偏低。

从各个企业开展的公益活动分析,很多活动大多迎合节庆,缺乏持续性。个别商业企业甚至把公益当做营销手段,希望受助方配合宣传,对企业产生附带的推广,或以此提升企业的公益美誉度和品牌形象。

2014年“量体裁衣”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在本次公益调查中,活跃度位居前30名的企业均在执行公益项目。调查发现,一些企业舍得在公益方面投入大手笔,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资深公益人分析认为,这是企业在执行公益项目时,没有进行深入评估,更为关键的是,没有将所执行的项目跟企业的社会责任有效结合。

“企业不缺钱,缺的是一个好头脑。”上述资深公益人士建议企业学习如何经营公益项目。一个慈善项目,从策划、实施,到社会效果评估,需要一套完整的标准,这跟企业经营项目是一个道理。“做得好的公益项目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品牌附加值,就会产生良性循环,鼓励它们继续做下去。”

对于大多数江西企业来说,在开展公益活动或执行公益项目时很盲目,没有专业的策划团队,缺少公益与自身品牌、产品的有效结合。

一份来自比尔·梅琳盖茨基金的数据调查显示,90%的中国消费者关注企业的公益形象,62%的中国消费者优先选择关注公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那么,怎么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首先必须是与企业关联,如食品企业,食品安全、消费者健康保护应是其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用工保障就是其主要社会责任……针对自身做出选择,量体裁衣,得到的社会认知和认可才会更易、更多。

我省企业关注公益、践行社会责任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是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公益反哺社会,但已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以国际某知名品牌运动鞋为例,它全力推广环保理念,要求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必须提供可再生或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并在其产品吊牌上进行注明,同时还在国内一线城市推出购新鞋必须用旧鞋充抵的回收再利用计划。该企业的环保理念,不仅做到与自身品牌相关联,同时对其供应商及客户形成互动,实现环保理念的“全民宣传”。江铃集团的“江铃溪桥工程”与此异曲同工,在帮助贫困地区建桥的同时,从车到路,很好地融合产品与公益。

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可通过自身产品、营销平台、内部人才、顾客、消费体验、价值观念、服务流程、供应链以及网络、品牌、第三方组织等八个方面,来寻找适合企业自身的公益领域,突破盲目扎堆的困局。

 公益组织篇

  2013年 魅力不够难获青睐

一览公益榜单,记者发现,2013年我省的公益确实储蓄了很多能量。政府放宽注册门槛,使得很多民间的草根团队浮出水面。然而,观察公益组织榜,义工组织虽占据半壁江山,但得分普遍不高。不少组织拥有海量义工,但缺乏较完善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及固定的工作人员,服务仍以活动的形式开展,项目化程度较低。

此外,由于该类组织往往关注的领域较多,组织本身的愿景和使命呈现出一种模糊的现象,团队及核心成员的愿景也较难统一,义工加入组织做公益的目的性也不同——志愿者的随意性影响了公益组织的执行力。

本次调查也反馈出不少公益组织存在的问题:没有专业和严谨的管理运作,没有透明和标准的财务制度,没有合理的治理体系……未来,如何在资质认定、组织架构、财物制度等方面练好“内功”,公益组织需要下一番工夫。

通过公益组织榜的评定,记者看到,公益组织在过去一年中有了长足发展。在公益组织所反馈的数据中,由于民间公益组织活动扎根于一线,与山区学校、农村、城市社区等接触,受到企业或政府的支持;但大部分公益组织仅得到企业的小额支持,得到的投入很少。

同时,公益组织关注的领域普遍集中在三关爱方面:关爱青少年、关爱老人、关爱大自然,对于残障人支持、心智障碍人康复、小动物保护、青少年能力培养等相对专业的领域的认知和涉及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公益组织服务领域单一、地域狭窄、活动影响力有限,社会资源较少;另一方面则是一些项目缺乏新意,没有闪亮的“魅力”,很难吸引企业或政府的支持。

2014年 确定使命培养人才

不久前,记者从民政部门获悉,今年江西将投资千万元向社会组织买服务,这对于众多民间公益组织而言,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然而,纵观江西历年来政府买服务的先例,除崛美行动等几家公益组织曾获得公益项目资助外,省内民间公益组织在创投工作中比例偏低,其主要原因就是“身份”问题。

因此,在2014年,公益组织还是要继续寻求合法身份;已获得身份的,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尤其是健全组织财务制度,只有这样,政府和企业才能放心地投放资金和项目。

没有愿景和使命,公益组织就没有方向。在2014年,记者希望公益组织能去思考、确定自己的愿景和使命,确定自身应去做些什么、达到什么效果、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并实现具体践行。

做好这一切离不开具体执行的人。事实上,很多组织连固定做项目的人都是未知数,这让政府或企业如何放心向它们购买服务呢?面对这样的现状,公益组织首先要有稳定团队和专业人才。作为组织发展,要么走人海战术,要么就倚仗精英团队。而这两者的关键都在于储备人才,即具备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人才从哪里来?一方面是从基层组织中招选,另外就是开展大量的培训和强化训练,进行“引进来、走出去”。

  期待

  从没有交叉到擦出火花

此次公益榜发布,企业榜和社会组织榜在具体评审标准中没有任何的交叉。事实上,在制定之初,企业榜有企业资助孵化公益组织的内容,而公益组织榜有获得企业资助的内容。然而,正因为目前两者之间鲜有互动,评委会取消了这两项评审内容。

对企业来说,有财富、有资源,缺少想法、缺少执行团队;而对公益组织来说,有创意、有活动能力,却苦于连生存都成问题——其实,两者之间本身就有需求的互补。正如当下政府买服务的浪潮一样,政府部门已意识到,在很多领域,自己可能要花很大精力和投入才能做好的事,交由社会组织去操办更省心省钱省事,只要对承接服务的组织做好技术标准上的把控,工作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样,企业和公益组织之间,也可以形成这样良性的合作。我们期待在不久的未来,两者能从没有交叉走向合作,最终擦出闪亮的“火花”。(来源:信息日报)

(原标题:江西首次公布公益榜 企业公益投入超过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