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1月23日电(记者齐海山)时值隆冬,呵气成冰,应是东北农民传统的“猫冬季”,但在吉林省农村,打粮、运粮、验粮、做囤……到处一派繁忙景象。吉林省农业连续“十连丰”,保证了粮食安全,促进了农民增收,“铁杆庄稼”更在黑土地上扎下了根。

抓粮食生产不仅是吉林人的政治任务,也是吉林的省情。粮食不仅是耕地上的“铁杆庄稼”,还是市场上的“铁杆庄稼”。吉林省广大干部群众坚定地抓粮抓出了实效,并切切实实从中受益。

吉林人与粮食的“情结”难解难分

粮安天下食为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粮食安全关系民族安危。吉林省勇担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的15%,单产、人均占有量、商品量和调出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成为我国粮食尤其是玉米的“蓄水池”。

在吉林省,很多人谈起粮食头头是道,往往是面带神圣与自豪;“讲政治”“保证粮食安全”是广大干部群众讲得最多的一句话。肥沃广袤的吉林黑土地上,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科技兴粮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正是因为对粮食生产的执著坚守,吉林省这个“天下粮仓”不断扩容。仅用了10年时间,全省粮食总产就连上了几个台阶,从400亿斤增长到700亿斤。2013年粮食总产达到710.2亿斤,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排名目前仅次于黑、豫、鲁三省。

国家连续多年实施水稻小麦最低保护价、玉米临时收购政策,农民销售粮食,市场价好就按市场价,市场价不好,国家就按照政策全都敞开收购。

改革为现代农业提供充足动力

春节前夕,吉林金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唐树春揣着合同书,正一户一户地签合同。“一亩地1100元的价格把土地流转过来,集约管理、品牌开发,粮食产量不减,农民、企业都有账算。”

“自己种地一亩地最多赚千把块钱,把土地流转出去每亩能得1100元的 租金 ;帮公司种地或出去打工,还能再挣一份钱。另外还享受国家的直补钱,啥都不耽误就能赚钱。”辽源市金州乡福善村农民卢金国把3公顷土地流转出去后,他妻子到镇上的服装厂上班,每年还能多挣2万多元。

目前吉林省近20%的肥沃耕地集中到了种粮大户、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的手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因为土地流转,不少农民当上了“甩手掌柜”,不再土里刨食,而是“收租”、打工两不误。

公主岭市40多位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聚集在朝阳坡镇的一个屋子里,共同成立了“吉林省集丰机械种植合作社联合社”。作为发起人之一,龙山养殖合作社理事长李民告诉记者:“我们合作社之间的合作真正是整合资源、互助合作,带领农民合作共赢发展。”

把“包袱”变“宝库”

“有好资源为啥没有好产品?”“粮食这么多为啥还落后?”“黑土地的后劲还有多大?”……这一系列问题在考问吉林干部群众。挖潜更需要保护,在一系列保护措施出台的同时,吉林农业有了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再加上五彩杂粮,这是吉林的粮食 三宝 ,但优质不优价,多数作为原料粮输出省外,产品附加值少,种粮农民收益受到影响。”鼎吉大米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鼎越说。

吉林省粮食还有很大潜力。比如,大米现在市场零售价每斤2.58元,如果每斤增加一元钱,全省就能增加100多个亿。玉米的精深加工可以增值1倍、5倍、10倍甚至更多,潜力和空间更大。

吉林省新天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国敬告诉记者,当地政府正与相关名牌酒业协商,利用他们生产的优质食用酒精在吉林建厂生产优质名酒。“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看似产业链延长多赚了钱,更表明当地干部思路打开了,重新认识资源。”

思想转变也就眼光独到,一向当做烧柴的秸秆也成为人们眼中的“摇钱树”。“公司每年加工秸秆30万吨,年产秸秆浆9.6万吨、生活用纸20万吨、有机肥15万吨、植物饲料10万吨。”吉林泉德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孙平友说。

为让黑土地永葆青春活力,吉林不断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以秸秆还田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积造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工程措施一项接一项,“咱们既要规划地面上的产出量,也要保护地下的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留良田给子孙。”吉林农委主任李国强说。

(原标题:“铁杆庄稼”充盈“天下粮仓” 吉林“十连丰”保安全促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