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记者 王碧涛 通讯员 陶玉梅)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昨日,武昌区粮道街评选出“十佳基层道德模范”,年过7旬的任亭友,30年来一直照顾18户残疾人家庭;省高法退休法官朱建新,37年来义务帮扶一对孤老,并为他们养老送终……道德模范们的感人事迹,让台下的居民不停地抹眼泪。

照顾住院老人,累了就打个盹

朱建新62岁,在他居住的小区附近,有一对未生育的老年夫妇,丈夫李鸿翥(zhù)没有正式工作,妻子王敏利患有严重的类风湿,行走不便,生活非常困难。从1975年起,朱建新就开始为他们买米买面、端茶倒水、换洗衣物,这些早已成为他的习惯。

1998年,李鸿翥中风住院,朱建新白天要上班,晚上还要去医院陪护。“一个晚上至少要给老人换三次尿布,还要擦身体、换衣服。”朱建新说,“晚上基本不能睡觉,累了就只能坐在病床边打个盹。有时候白天上班精神不好,坐着坐着就睡着了。”李鸿翥出院后,朱建新自掏腰包请中医师到老人家里给他做理疗。

朱建新母亲过世较早,37年来,包括李鸿翥夫妇、岳父母和亲生父亲在内,朱建新一直要赡养5名老人。由于家里的老人生活都能自理,他对李鸿翥两老的照顾要比自己的亲生父亲和岳父岳母还要周到。从1975年春节开始,每年的大年初一,他都是在李鸿翥家中度过。

亲自为老人料理后事

2000年,李鸿翥去世,朱建新操办火化、购买墓地、立碑等丧事,为老人送终。之后,朱建新夫妇对孤苦伶仃的王敏利更是牵肠挂肚、关怀备至。2012年10月,王敏利老人去世后,他又亲自料理后事。

然而,对于帮助李鸿翥夫妇的事情,他很少向别人提及。“别人需要帮助就帮了,没有太多其他的想法,助人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谈及自己帮人的初衷,朱建新谦逊地说,父母从小教育自己要做好事,当人家需要帮助时,他总是会力所能及地去帮。

别人需要帮助就帮了,没有太多其他的想法,助人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朱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