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1月28日电(记者王丽、齐健)“瓮安事件告诫我们,一旦严重脱离群众,丢掉群众路线这一 传家宝 ,党和政府的工作就要遭受挫折和失败。”在贵州省瓮安县“6·28”事件警示教育基地,参观的人每每听讲解员说到这里,都会驻足沉思。

2008年6月28日,一名女中学生意外溺水死亡引发了打、砸、抢、烧瓮安县委、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办公大楼的恶性群体性事件。大火烧毁了办公大楼,更烧醒了瓮安的党员干部。

此后,瓮安在全县上下开展干部作风教育整顿,组织“我为谁工作?我为谁负责?我怎样工作?”思想大讨论。广大党员干部走村入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扎扎实实地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困、化解民怨、理顺情绪、凝聚人心。

在瓮安流传着一个“清香梦”的故事。距县城80多公里的清香村,地形陡峭,世代不通公路。

瓮安县发改局干部简思旭去年一被派驻到这里,就穿梭在田间地头,为村里的发展计划奔波。通村公路,成为他反复勘察并向上级争取支持的重点。

村民的盼头就是干事的劲头。没过多久,“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划拨的40万元项目资金到位了。村里又发动村民一起投工投劳,不到3个月,大家期盼已久的通村路终于建成。

通车时,全村八百老少自发集中到公路两边。老党员肖华权说:“多亏了驻村干部,几代清香人的梦终于圆了”。

“联乡驻村”“四帮四扶”。在瓮安,这不是口号,而是5年来长期坚持的工作法。一批批刚参加工作的公职人员,把田间地头当成磨炼自己的第一课堂。

曹开野是瓮安县公安局一名年轻民警、“6·28”事件亲历者。“那时我在乡派出所,偷牛盗马案件频发,询问老百姓线索,没人理睬。”曹开野回忆说,群众私下议论,跟警察讲有什么用,一样破不了案。

为扭转这一局面,公安局组织“千警千村认门入户连亲”,700多民警先后深入企业、村寨和农户,“连亲”1.1万户,从帮困难群众买菜、看病等小事做起,赢得群众尊重。

“再遇到类似案件,派出所成立专案组,白天走访群众摸排线索,晚上蹲点抓捕迅速破案,群众放鞭炮给我们庆祝。”曹开野说。

今年初,瓮安县纪委下发6万多张“党风政风监督卡”,疏通举报渠道,哪些行为是干部不能触碰的“高压线”,老百姓一目了然。

五年亲民路,破茧终成蝶。今天的瓮安,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满意度连续3年保持贵州省排名第一,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等指标均在全省遥遥领先,干群、警民关系由以前的“水火不容”变成如今的“鱼水相依”。

“瓮安之变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深刻折射出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中的得与失。”黔南州委书记龙长春说,瓮安由乱到治,根本原因还是坚持解民困、排民忧、化民怨、聚民心。以瓮安为镜,就能真正化教训为财富。

(原标题:贵州瓮安:五年亲民路 破茧终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