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1月31日电(记者 冯国)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在2013年度的考古工作中,闻名遐迩的周人发祥地——陕西省周原遗址新发现36处作坊遗址,其门类包括铸铜、制骨、制陶、角器、玉石器等功能各异的手工作坊,从而为人们首次绘就一幅两千多年前的“周原手工作坊全景图”。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业务办主任种建荣说,周原遗址考古工作已进行70年,以往考古工作对其作坊遗存的了解相对较多,共记录了20余处作坊遗址。在2013年度的考古大调查中,考古人员新发现了36处,共计目前已达56处之多,可谓首次绘就一幅“周原手工作坊全景图”。

据了解,按古代作坊的功能门类,新发现的36处作坊遗址主要有六大类。它们主要是:铸铜作坊共7处,其中6处属西周时期,是西周时期铸铜作坊发现最多的遗址;制骨作坊20处,规模较大的如云塘制骨作坊,其内出土的铜器上铸有形似骨笄族徽符号;以及陶器、角器、玉石器、蚌器或漆木器作坊等。

种建荣说,需强调的是,在齐家沟东岸,由北至南长约1700米、面积1平方公里多的范围内集中连片分布着上述6类6个作坊,形成一个手工业作坊区。其间作坊的年代多从西周早期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犹如时下人们所称的“高新区”一般。

根据以往研究,这些作坊的工匠基本都为殷遗民,即来自东方的商人,他们在周来商之后迁移到周原,可谓其时的技术移民。从作坊产品均较单一可知,作坊工人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同时,在前述出土族徽符号旁均连缀有“王”字,有些陶器或石器上单刻有“王”字,反映着这一作坊区与其时的王室应当存在着密切联系。

陕西周原遗址2013年度的考古工作,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周原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按照“聚落结构研究”的理念,在梳理以往数据与成果基础上,采取踏查、勘探、航拍、寻访等方式,对现存的周原地表遗存分布及微地貌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从而深化了周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的布局研究,也为编制遗址保护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原标题:陕西周原遗址新发现36处手工作坊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