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里的乡愁·新华调查)“拆”掉的乡愁——聚焦“征地拆迁族”的春节

新华网北京2月4日电(记者袁汝婷)他们是城里的外来客,身居高楼却念着村里的小宅院;他们是乡镇的漂泊人,没了老房盼着新房,却住着租房;他们获得补偿费,搬进新楼房,却不知该如何融入新“故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征地拆迁族”。

马年春节,新华社记者将目光投放到居住在安置楼和“过渡房”里的拆迁人群。告别老宅离开故土的他们,春节是怎样过的?来到陌生的城市过年,有哪些怀念与困惑?该如何帮他们寻回被“拆”掉的乡愁?

过渡族的苦恼:租房过年,无“家”落脚

年近五十的周女士是四川省蒲江县梁江村的村民。梁江村几乎所有村户都因城区扩张“新城计划”项目而被征地拆迁。由于安置回迁房尚未开建,周女士只好和其他村民一样临时租住在梁江村附近的鹤山镇。

今年春节,周家五口人蜗居在几十平米的简陋出租屋过年,显得拥挤而凌乱。周女士告诉记者,安置回迁房遥遥无期,像这样的出租屋叫“过渡房”,政府每月补贴每户160元过渡费。“两居室一年租金大概五六千,三居七八千,每个月补160块根本不够,租不到什么好条件,还得自己贴钱。”

“以前村里家家都有独门独户的小院,过年时亲戚乡邻在院里支起火锅围着边吃边聊,下午晒太阳,老人在院里打桥牌,年轻人斗地主,妯娌嗑着瓜子拉家常,娃娃们跑来跑去,可热闹呢。”周女士言语间尽是怀念。

如今,村民们分散在镇上各自的租房中,相隔遥远环境陌生,没了可以晒太阳、摆龙门阵的院子,过去的老邻居如今也不再走家串户拜年,“都慌着找房子安顿,住得也远,哪还有啥子年味儿哟。”

与周女士的愁绪相比,广州白领冯强今年春节遇到的问题更实际——“回家”过年,却不知该回哪儿。

冯强的老家在重庆市大足区,由于他在广州工作,家人平时都住在广州。往年春节,家里人总会回老家宅子住一段儿,走亲访友拜年。去年10月,冯家老宅被拆,由于没法提前赶回来租房,冯强一家人今年回家过年却无“家”可住,最后只能在表叔家借住落脚。

“我们已经算幸运,好歹亲戚有空房,村里有些一家都在外打工的,真是没家可回了。”冯强无奈地说。

安置族的怀念:身居大高楼,梦回农家院

82岁的肖奶奶住在高高的安置楼里,却总是梦见在老家的小院喂鸡、养猪、干农活的场景。

肖奶奶一家是湖南湘潭荷塘乡的拆迁安置户,已在松湖塘安置区住了好几年。老人说,安置区里倒也都是熟人,就是年纪大了上下楼太费劲,所以不常出门了。“还是挂念老房子,住了这么多年都惯了,总想回去看看。”

最让肖奶奶犯愁的是一些过年习俗不得不戒掉:“以前在村里过年都要烧纸和香烛,供在家里敬神祭祖,保佑来年平安,现在住在城里的楼房,就受限制了,不方便了。”

年近花甲的尚先生对老家的怀念更深。尚先生也是荷塘乡的拆迁移民,他告诉记者,在自家过年更随意,年货都是自给自足,“现如今到了城里,啥都种不上养不了,都得走老远花钱买。”

尚先生被拆掉的家是个农家小院。他告诉记者,以前院子里种了桃树、柚子树、枇杷树,屋后还有一片楠竹林,坪里养着鸡鸭,还有猪圈和羊圈。“过年了,想吃冬笋自己挖,想吃鸡肉自己宰,想吃水果自己摘,一大桌年夜饭都能自给自足,还吃得放心,多好啊。”

更让尚先生郁闷的是,院子没了,住进了楼房,过年走亲访友也“热闹不起来了”。“以前初一初二来了邻里乡亲,坪里摆上几桌,放挂鞭炮,招呼着吃顿拜年饭,客气又热闹,现在可冷清多了。”

比乡愁更烦恼的是未来

记者走访多家拆迁户发现,这个春节他们或多或少都经历着“拆出来”的乡愁,这样的愁绪,大多源于融入城市生活的艰难与不适应。

有人感叹老家过年的温馨与热闹一去不返,有人惦记邻里间亲密无间的乡情,有人怀念“门前有田、身后有树、坪里有鸡、屋旁有水”的农家小院,有人对“到处是垃圾,空中有雾霾,食品不放心,样样要花钱”的都市生活充满不适应……

在春节的乡愁之外,还有更深远的问题摆在眼前:肖奶奶的外孙龙建中告诉记者,对拆迁族的子孙后代而言,如何谋生是一大难题。“拆迁族的老人基本都在政府补贴下购买了养老保险,生活不成问题,可是文化水平不高、依赖务农为生的一部分青壮年,很难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湖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授王学杰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征地拆迁族这个群体会继续壮大,也必然面临着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后心理和文化上的不适应,尤其在春节等传统节日更为凸显。

王学杰认为,要为征地拆迁族“解乡愁”,首先是安置社区有责任打造有交流互动的、温馨的社区文化,主动帮助安置户融入社区,进而融入城市生活。

其次,政府应该要加强拆迁规划,严格审批,坚持“先建新居再拆旧房”的政策,才能不让征地拆迁族流离失所,“保障他们的生活安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

此外,从长远来看,还应加强对拆迁进城人群的就业培训。“关心民生不仅是关心老百姓的吃喝拉撒睡,还要关心农村老百姓真正融入城市、站稳脚跟的能力”,王学杰认为,对于融城居民的职业培训与素质提升,应是征地拆迁配套资金投入的重点。“如果说过渡费、安置房是输血,那么职业培训、提升就业就是造血,不仅要输血,还要造血,才能形成稳定、长效的机制。”

(原标题:“拆”掉的乡愁——聚焦“征地拆迁族”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