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拉萨2月20日电(记者黄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变的是容颜,不变是乡音。无论年长年少、无论地处何方,我们的记忆里总会时常浮现出儿时萦绕耳旁的家乡音符,我们的乡愁终归要用乡音来诉说。

无论现代文明如何洗礼,心灵最深处关于乡音的记忆永难抹去,乡音往往是童年最浓重的底色。曾记否,夏夜竹床乘凉,观萤火虫飞舞,耳听徐徐清风,祖母用乡音织就的叮咛,或是疼爱的责备。

然而,寄托着乡愁的乡音正日渐式微。以记者老家赣东农村来说,眼下家长们认为从小抓好孩子普通话及英语的学习对其未来发展有利,所以很多孩子自出生始即被灌输普通话,连生活中最常见的称呼也一概以普通话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取代。而在城市及城镇里情况更甚,一些孩子压根不会说家乡话。

很多方言发音较为难懂,且无法书写,注定只能在本土社会以代际传承。幼儿处于语言敏感期,因为有切身的语言环境,通常自然而然就学会了方言。但在功利的教育观下,一些孩子从小就不会说家乡话。

孩童不会说家乡话,也就意味着主要以代际传承的方言,萎缩几乎是理所当然了。因为在现代社会,除非国家刻意提倡,或作为流行文化在全国范围大规模传播,舍此,地方性语言注定都要萎缩。

我们可以看见,如今神州大地上,外来欧美文化正以凶悍的姿态“攻城略地”,随之还有英语“称雄称霸”。在乡音式微的同时,村落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渐渐消失,我们的乡愁将安放何处?

好在“保护母语”已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在公立幼儿园配置北京话教师”“在幼儿园、中小学开设闽南方言课程”……在部分地方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于“保护方言要从娃娃抓起”的呼吁不绝于耳。

方言确需从娃娃抓起。娃娃们能听方言、能说方言,方言的传承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传承与保护。

(原标题:别让乡愁无法用乡音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