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2月24日电(记者吴昊)近日,甘肃省县名“宕昌”审音论证会在北京举行,专家同意沿用当地方言,将“宕”的读音确定为“tan”,体现了对方言文化的尊重。而就在不久前的国际母语日,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徐浩良用上海乡音与记者交流,再次引起人们对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关注。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田毅鹏认为,语言的“划一性”越来越强,保存方言对保护文化多样性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田丰也表示,一种方言倘若不再被人使用,不再反映当下生活,便失去创新力和生命力,即使刻意保留和拯救,也只能是“死标本”。

“现代人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使用电脑交流需要键盘输入,大多数人使用拼音输入法,而方言对拼音输入法的使用很不方便。这也是年轻人方言使用率下降的原因。”田丰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方言不失为瑰宝。正如语言学家刘半农所说,方言是一种“地域的神味”,中国许多地方正想方设法防止其“神味”遗失。

目前,上海、广州、长沙、苏州等地已经加大推行各种方言保护项目,特别是苏州市政府早就开始在幼儿园和小学推行保护苏州话的试点。

子女不会说方言,一些父母也为此感到失落。北京海淀某高中二年级学生李丹春节跟着父母回陕北老家,却俨然是个“外乡人”。李丹说:“我完全听不懂父母和老家亲戚的对话,一直低头玩手机。”

李丹父母都是陕西人,他们博士毕业后留在北京高校任教,而李丹的小学、中学都在中关村附近的学校学习,说着一口标准的“京片儿”。

据悉,早在2008年,国家语委就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地寻找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以保存最地道的方言。热衷方言保护的苏州市还建立了山歌、昆曲、渔歌等苏州口头文化语料库,苏州大学出版社也有不少“学说苏州话”的方言教材。

(原标题:方言传承受到社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