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沙2月24日电(记者谢樱 明星)微信打车、微博售衣……伴随着智能手机加速发展、无线网络覆盖面扩大和支付环节更加方便,“微营销”在中国开始走红。运用“朋友圈”出售商品、进行形象展示、软广告植入等营销模式,正被越来越多商家运用。

“手机刷新内容,很多是商品图片,原来的社交平台现在俨然成了个人卖场。”长沙白领徐佳说。

在视线碎片化的社交媒体时代,互联网将零散人群集中到一起,许多商家开始挖掘其中利益。微营销一词应运而生。

湖南长沙日前举行了一场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携手融合、消费展示的体验活动。记者从活动上获悉,湖南卫视旗下的媒体零售企业“快乐购”微信购物上线三个多月来,已基本具备一年过亿的销售规模,接下来将加大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投入。

“原本店里的生意并不怎么好,但发现微信也可以卖东西后,我试着将店里的商品拍照发朋友圈,然后通过摇一摇、论坛发帖添加好友,销量一下就增加了。”长沙一家鞋店的老板葛先生说。

仅靠手机推广、无需门面租赁、超时空坐享更大的客户市场,成本低的“微商机”成就了不少人的“无本买卖”。深圳一微信店主告诉记者,她整日游走在深圳各大批发市场,从市场上拍摄衣服照片发微信,在接到客户购买款后再去市场进货发货,一天下来能赚到近千元。

瞄准“熟人圈子”、“裙带关系”的社交营销模式,比网络购物更显“私密性”。

“必须先通过客户的许可,卖家才能发送消息,这样的模式让客户更加青睐。”葛先生介绍说,正是通过一对一的对话,可以与客户开展个性化互动,提供更加直接、顺畅的购物体验。

同时,由于微信等具有的高度隐私特征,“微销售”在走红之余也给客户带来“消费陷阱”,因而备受争议。

记者了解到,存在于朋友圈的大多店家没有实体店,也缺少经营资质,店家的真实信息缺失、收款后是否发货、货品售后服务等不定因素都增加了消费风险。

“微博、微信不像淘宝,可以给差评。就算在店家的微博上留言,他们也能把不利的评论删除。而微信,客户发布的任何评论、会话,别的客户根本看不到。”徐佳说。

此外,“微营销”也成为不法商家“制假售假”的藏污纳垢之处。带有各大名牌标志的奢侈品箱包、手表、服饰、首饰的照片公然展示,商家并不避讳地承认兜售的属高仿品。

由于草根卖家难以确定责任主体,消费者连找谁维权都成了难题。而利用微信销售产品门槛低,一旦经营者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所售产品名不副实,即使消费者举报,运营商查封、注销其账号后,不法分子可以再注册,违法成本极低。

专家表示,目前“圈子经济”仍然处于“放养”状态,对其监管极为有限。想要进一步放大“微平台”的营销潜力,就应跟电商一样,需要规范、管理、升级,制定一套有可行性的管理体系。只有监管下的有序经营不断带给客户顺畅的购物体验,才能够持续这个平台充满活力。

(原标题:“指尖上的商机”推动商家瞄准“微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