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2月25日电(记者王晓磊)在重庆云阳县双江街道,杏花湾社区的支书周天贵刚领回了去年的“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奖”——仅是一本薄薄的奖状。

如果是往年,他可以拿到一块大奖牌,并参加一个热闹的颁奖仪式。街道的女干部还要上台客串一把礼仪人员。

“做一块奖牌少说六七十元,我们街道十一个社区,每年要评计划生育、安全稳定、城市管理等不少奖,都做奖牌开支不小。为了节约,今后都省了,仪式也简化了。”街道干部说。

和双江街道一样,重庆基层到处都在做“减法”,“减”掉的包括标语、横幅、展板、画册等等。

去年9月,重庆市委组织部出台了在基层党建中防止形式主义的六条规定,要求不准搞“板板党建”,迎接检查一律不做展板、画册,不挂标语,不突击编资料,不张贴领导视察图片。

一名长期做展板的社区干部说,小小展板花样多,有室内的、室外的;有写真的、喷绘的;有薄的,有厚的,最简单的每块也要两百来元。不搞“板板”了,不但节约,还能便于在检查、汇报时多关心实际问题。

“往年一说到搞活动,总下意识地让人联想到做 加法 :加任务、加台账、加标语横幅、加临时机构……但在教育实践活动里,全市反而做了不少 减法 :减了浪费、减了形式主义、减了不合理的负担。”接受采访的干部们表示。

一组数字表明,重庆的“减法”涵盖了许多方面。

在正风肃纪上,查纠公款送礼、吃请问题2241个,责令清退或上缴违规收受礼金168万余元,查办违反作风建设问题96个、涉及干部141人。

在提升效能上,取消和下放了行政审批项目405项,优化审批流程71项,取消了行政事业性收费24项,每年为市场主体等减负近5亿元。

在优化考核上,市级部门考核区县部门的项目从185项“瘦身”成26项,精简幅度超过八成。

在干部下访上,排查了矛盾纠纷2.9万起,化解疑难信访案件530多件,解决了群体性诉求问题39个。

还有精简评比表彰达标,从143项减到约70项,年均表彰次数由每年55项次降到约20项次;精简公务开支上,去年市级“三公”经费下降24.4%,车辆配置费减少42.6%,因公出国出境费下降40%。此外还精简撤销了60%的议事协调机构、70%的联席会议……

“这些 减法 ,我们不但台上说好,台下也说好。”基层干部告诉记者。

为基层社区减掉繁冗的行政事务,以便专心服务群众,也是重庆启动的一项“减法”。

“过去社区行政化严重,功能错位了。”重庆南岸区南坪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智说,一项清理显示,社区办理或委托办理的行政事务竟有142项,成了“小政府”,低保、计生、失业人口登记等成了“主业”。

南岸区率先做“减法”,成立了街道一级的社区公共事务中心,统一挑起13个社区的行政管理职能。十几个工作人员干了过去50个社区工作人员的活,居民办事反而少了1到3个流程。

类似的清理工作正在重庆各地展开。“过去社区门口密密麻麻挂了好多牌子,这个中心、那个站点之类,群众搞不懂也记不住,现在统一清理掉,清爽多了。”一位远郊区县的社区干部说。

“做 减法 ,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做 加法 。”重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唐小平说,比如对区县的考核项目减少了,但对政府债务、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考核加强了;市场主体的负担减少了,同时通过审批项目下放和流程优化,服务企业的效能加强了。

做了形式主义的“减法”,党委政府才能腾出时间精力,做好民生、发展大事的“加法”。前不久,通过下基层查摆问题,重庆提出集中力量办好22件紧迫的民生实事,包括50万人扶贫搬迁、2606个村通公路、500万人的饮水安全、7.4万口山坪塘整治、567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改造等。

“可以专心忙群众的柴米油盐了。”南坪街道后堡社区书记邵晓南说,少了100多项行政事务,让我们基层甩掉“包袱”,不是说没事干了,而是要多走访、联系居民,把服务群众的“加法”做好。

(原标题:重庆:形式主义做“减法” 民生发展做“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