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宜昌3月5日电(记者刘紫凌、李思远)幼时上学的一次雪夜留宿,他铭记于心;后来,因为救助他的老人膝下无儿无女,他和妻子便担起了赡养重负。

如今,昔日顽童已年过半百,这段超越血缘的亲情却愈发醇厚。尽管自己家境贫困,依然不离不弃、竭尽全力照顾多病老人……湖北兴山县的谭继周、尹世莲夫妇为报小恩,赡养深山孤老28载的感人事迹,在巴楚大地传扬。

雪夜结缘

1969年12月,鄂西南大山深处的兴山县,大雪封山。

南阳镇落步河村的谭继周那年7岁,上小学一年级。他家在海拔1100多米的山顶,到学校有12里路。谭继周说,那时山路不好走,每天早出晚归,一趟要走近两个小时,遇到雨雪天,就更麻烦。

一日放学后,身材矮小的谭继周踏着厚厚积雪,艰难跋涉。

路过半山腰的赵永华、杜久会家时,被老两口叫住:“孩子,来家里烤烤火再走。”谭继周说,两人怕他路上出意外,后来就留他住了一晚。

“那晚雪特别厚,一步一趔趄,又冷又饿的我,心里很害怕。路过赵爷爷家时,已是筋疲力尽。当赵爷爷打开门,我就像在黑暗中看到光明一样,特别感动,就像到了家。”谭继周说,“那盆炭火、那碗热气腾腾的苞谷饭,我终生难忘。”

第二天,谭继周回到家,父母听他说留宿赵爷爷家,对他说:“别人对你好,你也要对别人好,要记得报恩。”

从那之后,谭继周与赵家老人便结下不解之缘。上小学的几年里,每逢雨雪,老两口就会留他在家吃住。老人家条件并不好,但总把好吃的东西留给他;放学或者假期,谭继周也会帮老人打水、摘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赡养报恩

1985年,同镇文武村的尹世莲,成了谭继周的新媳妇。为了生活便利,找亲友凑了些钱后,他们自己动手,一砖一瓦在山脚下的省道旁建起新房。

住进新房后,谭继周把多年的想法吐露给媳妇:小时候,赵爷爷一家对自己很照顾,如今老两口年纪大了,上面还有一个老母亲,膝下无儿无女,能不能把二老认作爷爷奶奶来赡养?尹世莲虽有小小的吃惊,但并没有过多犹豫。

1986年8月,两口子将赵家的3位老人接来新房,当自家老人赡养。

“他们住了一段时间后,总说住不习惯,闹着要回去。没办法只好顺了老人心意。”为照顾老人,谭继周、尹世莲夫妇每天无论多忙都要去看看老人,帮他们打理农活,给他们烧火、做饭、喂猪、洗衣服……随着老人年纪越来越大,山下自家的房子反而空置了。

3月1日中午,按村民指点,记者沿陡峭山路蜿蜒而上三四公里,于半山腰处看到一座百年土房,就是赵家。

杜久会奶奶正坐在屋中木椅休憩。虽是初春,屋子里仍生着一个大大的火盆。老人指着尹世莲笑道:“我其实不冷,是她怕我感冒。”

这些年,赵永华爷爷和赵老太太相继去世,都是谭继周夫妇操心办的丧事。杜奶奶说,自己岁数越来越大,不小心就会摔跤。去年底,在门口跌了一跤,右臂骨折了。

“年纪大了,本不想手术,但继周、世莲坚持要做。”老人在胳膊上比划,里面装了一块钢板,花了1万多元,现在手臂能抬起来了。

赵爷爷生前患尿毒症多年,四处求医,每年要住好几个月医院,全是谭继周夫妇伺候。2010年,赵爷爷拒绝再花钱医治,“他们还有上学的娃娃,我不能把他们榨干啊!”最后是尹世莲下跪相求,才同意治疗。

血脉相融

28年相依相守,这个半路组合的家庭,早已血脉相融。

1990年,谭继周、尹世莲的小女儿出生,夫妇俩给孩子取名“赵青”,为的是让赵家“有后”。

“家里家外都要打理,世莲这些年过得很苦。”杜奶奶说。

两个女儿相继上学,几个老人有病要医,仅靠几亩地收入,日子过得很艰难。2001年,谭继周第一次背起行囊外出打工,照顾老人和两个女儿的担子全落到尹世莲肩上。

杜奶奶说,继周出去打工,世莲在家种了20亩烤烟。距集镇20多里山路,她舍不得花钱请工,肥料、种子、薄膜、烟叶,都靠她肩扛背驮。爷爷病了,也是她背下山去看病。经常天没亮就出门,摸黑才回家,把自己也累病了。

2009年10月,尹世莲被查出患上宫颈癌。尹世莲却叮嘱丈夫:“如果我不行了,就不要治了。你无论如何要照顾好老人,要让两个女儿读完大学。”幸运的是,尹世莲手术非常成功,得到康复。

“两个女孩有好的家教,也跟爸妈一样细心、孝顺。”杜奶奶告诉记者,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学会洗衣、做饭、照顾老人,学习成绩也不错,都考上了大学。她还指给记者看孩子给她买的牛奶、麦片等补品。

杜奶奶说,不光家里人说他们好,左邻右舍也都称赞。村民郑知芳说,就是亲父母也有厌烦的时候,他们夫妇几十年如一日,贴心照顾非亲非故老人,真让人钦佩,给乡亲们树立了榜样。

(原标题:超越血缘的亲情——湖北兴山县一对夫妇知恩图报赡养深山孤老28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