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表示要提交有关转基因的提案,并披露国内部分地区成为转基因农产品非法种植重灾区,再次将转基因话题引到公众面前。

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各方态度都不坚决

近年来,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是否推广转基因始终争执不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担任着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评估组副组长职务。他认为,转基因作为科学新技术,是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水平是和世界同步的,在发展中国家是领先的,有的技术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

“需要大力提高公众对于转基因的认知。现在公众有顾虑,对转基因技术缺少正确、科学的了解。”陈剑平表示,虽然我国转基因研究在世界上领先,但对于转基因的科普却大大落后,这也造成了转基因产业化的困难。

作为一名研究杂交水稻的知名科学家,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马荣荣表示,“转基因食品对于人类的安全性,我觉得现在谁也无法回答,需要经过实践来验证。”马荣荣说,转基因的接受程度,关键是看公众的认同、认知程度,而讨论甚至争论,就是提高认同认知的一个途径,不是坏事情。

目前社会上和学术界大致有两种观点,但态度都不坚决:一部分人提出,转基因食品要慎重,这是对人类安全、生态安全的考虑;而许多转基因食品的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安全的,可以局部释放。

基因是否有害?种群间是否安全?——暂时看不出来

马荣荣认为,为了提高生物的综合生产能力,要对生物进行改良。生物改良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通过自然手段,依赖生物自然的有性杂交,这已经是普遍使用的途径,也是一种传统的育种手段。通过自然有性杂交的方法,可以将不同的有利基因从不同个体集聚到同一个体,培育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供人类利用。

第二种途径就是转基因。因为生物的物种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殖隔阂,比如,不能通过有性杂交,把小麦中的有利基因嫁接到树木中去。而为了打破生物的生殖隔阂,通过人为的手段,将一个基因提取出来,转到了另一个个体中,它解决了生物之间存在的生殖隔阂,从广义上讲,也解决了基因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转基因也会面临两大难题:

首先,这个基因是不是有害?这个基因对人类有没有可能产生直接影响?这个需要通过实践和时间来验证。

其次,转基因是否会影响生物种群之间的安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是否会改变生物链,是否会对生物环境、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是否安全?这些问题同样在短时间内无法确定。

陈剑平建议,如果转基因产品进入市场,应该有明显的标识,让消费者有知情权、选择权。

盼权威机构做出结论 风险评估要跟上

据陈剑平介绍,我国转基因产品产业化遵循的是“非食用——间接食用——直接食用”原则。目前产业化的只有非食用转基因产品,主要是棉花。在间接食用领域,我国至今尚未批准转基因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但在我们每年进口的6000万吨大豆中,有一部分转基因大豆,用于加工生产;至于直接食用领域,我国目前批准种植的仅有广东的转基因木瓜。

“转基因的产业化则要慎重,需要确保食品和生态安全。”陈剑平说。

全国人大代表、祐康集团董事长戴天荣表示,提高风险分析和评估能力,有效识别风险因素,应该科学、规范、有效、最大限度地发挥风险评估在保障食品安全、公众身体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

戴天荣建议,除了国家权威机构尽快做出权威结论外,还要强化风险评估的机构建设,形成全国性的风险评估网络。整合食品、食用农产品的风险评估专家队伍,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建立跨部门、全环节、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数据库系统,实现风险信息的统一汇总分析和健康风险评估,有效防控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如转基因等类似重大事件要有权威机构做出权威结论,发布权威信息,以更好地防止视听混乱和公众恐慌。

“转基因技术对于农业来说,好处是显然意见的,高产、优质、抗病。但是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还有不少问题处于未知的状态,担心是毫无疑问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温岭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林燚说。

(原标题:部分农业科学领域代表解读“转基因”:选择权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