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3月6日专电(记者董建国)烂片当道与中国观众“人傻钱多”有关吗?日前,外媒的一句质疑勾起了观众对国产烂片的揪心。众多“野路子”出身的导演崛起为黑马,一些毁三观甚至不是电影的电影都能票房飘红,是观众“人傻钱多”?还是国产电影硬塞给观众的“霸王餐”?

近来,无论是由娱乐节目演化而来的电影版《爸爸去哪儿》,还是被奉为新一轮吐槽神作的《大闹天宫》,以及数十年如一日百试不爽的王晶式喜剧,都遭遇了口碑上的巨大质疑。凭借花样百出的营销手段,这些电影动辄票房上数亿,任骂声滔天也能挣个盆满钵满。尽管电影人还以艺术家的扮相出现在观众面前,但国产电影越来越像一门生意,与艺术渐行渐远。

烂片火爆的背后是国产电影市场的混乱。当大部分片商都把电影市场作为一个短期的套利跳板,片面追求高票房,各种炒作、营销手段喊得震天响,艺术品质的追求早去了“哇爪国”。在如此环境中成长的观众也无法提升审美水准。与其说观众在看电影,不如说在“看热闹”,就算是烂片,也可以欢乐吐槽。烂片与观众如此紧密“互动”,电影“审丑”自然大肆横行。

烂片尽出也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式的不公,形成独占市场资源的恶霸习气。当前中国几十多条院线,基本没有差异化。大片一来,影院一哄而上,恨不得把所有影厅排满,文艺小片无立锥之地。这一问题涉及电影市场的公平和秩序,要找到解决方案,分众化市场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

“口红效应”短期内可以使票房大幅提高,可是高度娱乐化的背后是对电影资源和观众资源的严重透支。国产电影已经到了抉择的路口,要么打磨电影的艺术品质带动观众品位的提高,从而带动商业环境的向好;要么继续赚快钱,消耗观众信任度。恶性循环的结果,最终必定是表面繁荣,危机到来时就颓然倒地。

(原标题:电影市场烂片当道:"人傻钱多"还是"霸王餐"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