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3月9日电 如果不是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的“双联贷款”,今年春节过后刘富国就外出打工了。现在刘富国安心在村里经营自己的产业。

“我饲养的40多头牛,主要靠贷款。”在甘肃会宁县大山川村的牛棚里,刘富国正在给牛添饲料。“是金融扶贫圆了我的产业梦。”

会宁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在中国政府财政投入扶贫的同时,近两年来,以农业银行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给困难群众发放小额贷款,使金融扶贫成为政府扶贫工作的重要支撑,也使中国金融服务逐渐向普惠金融方向过度。

“目前会宁县已经形成了金融机构抱团扶贫的新格局。”会宁县委书记甘孝礼说。

钟家岔村是会宁县的一个贫困村。这个319户人家的村子,近两年来有204户农户从银行贷款992万元,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村民史治军仅养猪的收入去年就达到了5.4万元,加上其他收入,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了6050元,增长40%。“如果没有金融机构的信贷扶持,这个收入是不可能实现的。”史治军说。在金融信贷支持下,钟家岔村村民去年的总收入达到1109万元,人均纯收入7832元,比上年增长71%。

长期以来,中国各级政府主要通过财政资金投入进行扶贫。2011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显示,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累计投入2043.8亿元人民币进行扶贫,其中中央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1440.4亿元人民币。虽有数千万人脱贫,但扶贫工作投入渠道单一的局限也不断显现。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不断创新扶贫投入方式,甘肃省近两年来就通过发挥政府的组织作用,撬动金融资金参与扶贫开发。

2012年,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与甘肃省财政厅联合推出了金融扶贫产品双联贷款,由甘肃省财政全额全程贴息,农业银行执行基准利率,连续五年每年安排60亿元专项信贷,用于扶持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这项金融扶贫工作首先在会宁县开始启动。

在会宁县太平店镇大山川村,村民受益最大的,就是双联贷款。“大山川村370户村民中,双联贷款发放了150多户,金额达到了1300万元。”村支书王继禹说。“去年信贷户户均收入都超过了5000元。”

在郭城驿镇红堡子村,双联贷款发放了2000万元。王彦武是村里最大的养羊户,他贷款40万元,养羊500余只、牛20余头,年收入三四十万元。

据介绍,双联贷款已成为会宁县金融扶贫的主打产品,覆盖了会宁30%的村庄。会宁县金融办主任康亚强说,目前有7家金融机构参与了会宁的金融扶贫,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是主力军,主要金融产品有双联贷款、妇女小额贷款、牛羊蔬菜贷款和农耕文明贷款等。

事实上,中国贫困农村是金融的“边缘地带”,农民贷款难、贷款贵一直制约着金融扶贫。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行长许锡龙说,贷款难,关键是农民很难提供有效担保,金融机构有风险忧虑;贷款贵,是农村贷款利率远高于城市,农民利息负担重。

记者了解到,目前正在中国贫困地区进行的金融扶贫,在给农民贷款的同时,也在探索着破解农村金融“三过农民家门而不入”的“最后一米”难题。会宁县就创新了融资担保方式,采取“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社+农户+政府协管”等担保方式,化解农民难贷款、银行不敢贷问题。另外,地方政府通过注资组建担保公司,建立了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金融扶贫的各项贷款还都受到了政府的贴息扶持。会宁县农业银行行长高维强说,如5万元的双联贷款,政府全额贴息,三年的贴息就相当于农民增收13500元。

2011年,中国政府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制订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全国共划分了14个片区,680个县,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对会宁这样的贫困县来说,扶贫标准的提高意味着贫困人口的增加,扶贫任务更加艰巨。”会宁县委书记甘孝礼说。“这也就意味着金融扶贫不仅是政府扶贫工作的有机补充,而且还是中坚力量。”

(原标题:农村扶贫:中国金融服务逐渐向普惠金融方向过度)

作者:连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