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不仅是世界观察中国内政外交的窗口,也是媒体每年一次的“新闻盛宴”,一众中外记者自然不会放过各种敏感问题。而境外记者格外重视自己的“优势”,专问内地记者无法问的问题,也成为参加两会报道的境外媒体的特殊经验。而因提问场合的公开,敏感问题的回答也让内地记者乐见其成地享受了提问红利。

据统计,从1998年至2013年,16年间两会总理记者会共有193个提问机会,平均每年12个,而参会记者却从600名增加至三四千名,三百分之一的提问机会中近半都给了外媒。其中,英国《金融时报》以9次提问名列榜首,美国《华尔街日报》和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CNN)及路透社则以7次并列第二。

路透社记者在2012年3月两会闭幕后的记者会上,向温家宝提了关于“王立军事件”的问题:2011年政协新闻发布会上美国之音记者更是直奔重点:每年开两会花多少钱?今年政协新闻发布会上香港《南华早报》记者的提问,都给人留下深刻的犀利印象。

境外媒体虽“难缠”,大会发言人的回应却愈发从容。面对各类敏感问题,2010年至2012年的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李肇星、政协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2013年后接任的傅莹和吕新华均未回避。曾任职外交(或外宣)部门,有着丰富外交经验的他们并没有用“正在调查中”、“目前还不清楚”等外交语言一带而过,不说“无可奉告”更是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的规则之一。

为了新闻发布会上的“一分钟”,发言人在台下需要付出“十年功”。为了一场两个多小时的发布会,他们需要做好充足准备。

而对于那些让很多官员头疼的敏感问题,赵启正认为愈敏感愈要回答。“敏感问题如果不答,那还需要新闻发布会吗?”至于怎么回答,赵启正说这得看发言人的水平,但绝不能说谎。

务实、开放,这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对今年政协新闻发布会的评价。他说全面社会改革、反腐、党的作风建设等,都是当下的热点问题,发言人在发布会上都进行了积极回应,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由近10年来两会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可以发现,两会提问渐转向政治、改革、贪腐等敏感问题,记者的提问日趋尖锐,背后反映了公众对两会的期待:打破言论禁区、促建社会共识、探寻解决之道。

发布会愈来愈开放,对此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给予肯定:“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表现。”他同时表示,这个开放的势头还需要进一步延续下去。至于发布会“脱敏”的原因,展江认为,一方面是社会强烈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另一方面,最高层选择在政协会议上披露信息,比中共中央直接发布文件要灵活许多。有分析人士认为,敏感问题“脱敏”,是中国民主政治悄然进步的体现,彰显了中国政府的自信。

而作为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参政议政机构,人大和政协的各类新闻发布会和两会闭幕后的总理记者会一样,愈来愈成为重头新闻发布的渠道和政府最高层释放政策信号的窗口。

(原标题:港媒:两会发布会“脱敏”显政府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