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丹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副主任、教授,医学博士

最近,网络上盛传一位女医生给一名皮肤红疹的2岁患儿开了4分钱药方就治好了该患儿的皮肤过敏。这件事一方面引起了人们对于大处方高价药的争论,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医生在疾病诊疗中的价值。

2月7日,一名2岁多的孩子突然出现红疹,孩子的家长跑了几家药店去买药,但因为过节放假和时间太晚,这些药店都关门了。最后,他不得不到医院去求助医生。医生问明情况后,为其开了4片扑尔敏,并写明剂量,“每日3次,每次1/3片”。在吃药半个小时后,孩子的疹子就退了。这个价值4分钱的处方让孩子的家长很感动。

然而,针对这个药方,有人却提出“扑尔敏虽然便宜,但是副作用大”的质疑。对此,开药的医生解释说,“药物手册上写得很清楚,扑尔敏对于新生儿和早产儿是禁用的,2岁多的孩子,按照体重计算一定的剂量,是可以服用的。”

这件事虽小,背后隐藏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思考。首先,由于目前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医患关系在很多时候并不和谐,一些人质疑医生的执业道德,甚至认为医生开药都是唯利是图的,对医生很不信任。这导致一些人生病了,不是首先去看医生,而是自行去买药。但是,这样做其实往往并不划算,甚至隐藏风险。

这件事中的那位家长本来是准备去药店买药的,如果药店开门的话又会怎么样呢?

如果药店开门,至少不会只花4分钱。因为扑尔敏(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是一种非处方药(OTC),一瓶100片,价格为5.9元。药店卖药是不会拆开零卖的,需要整瓶买,即使零卖,每片的价格也是0.059元,4片为0.236元,价格为医院药费的5倍多。

而其背后的风险更是很大。因为导致儿童发生红疹的疾病非常多,仅传染病就有麻疹、风疹、猩红热等几十种,而由于儿童皮肤娇嫩,很多其他疾病也可以引起皮肤的非特异性皮疹,一般没有经过医学训练的人,往往很难分辨儿童过敏和这些疾病的区别。诊断明确是有效用药的基础,医生使用扑尔敏是因为,扑尔敏是一种抗组胺药物,可以与组胺竞争性结合H1受体,拮抗H1受体作用,从而可以阻断I型超敏反应或过敏样反应引起的组胺释放导致的皮疹等过敏反应。而很多组胺释放引起的过敏现象,可以出现红疹等症状。因此,从免疫学机理上,这么用药是对症合理的。

不过,一般过敏引起的症状,特别是I型超敏反应引起的皮疹,往往出现快,消退也快,即使不用药,亦可于数小时后消退。所以,这位家长也可以继续观察,但如果皮疹长时间不退,或者出现发热等其他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

同时,扑尔敏在我国属于非处方药,在普通药店可以购买。但是,扑尔敏是第一代抗组胺药,抗组胺作用强,选择性不高,对多种靶器官均有作用,并有一定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可诱发癫痫。哺乳期妇女、青光眼、高血压、甲亢、前列腺肥大患者慎用,早产儿和新生儿忌用。服药期间,也不能驾驶车、船、飞机等机动车辆或操纵机器。儿童对其抗胆碱作用、镇静、低血压也十分敏感。因扑尔敏对中枢神经和心脏副作用较多,作用时间短,所以目前国外或国内大医院的临床医生很少使用扑尔敏了。

所以,儿童应该慎重使用扑尔敏。口服扑尔敏片:成人口服剂量4mg,每日3次。小儿剂量为1日0.35mg/kg,分3-4次口服。2岁的儿童标准体重在14公斤,0.35乘以14为4.9mg,也就是1片,所以,这位医生的用药并没有过量。但一般人是否可以这样准确地计算,就很难说了。

有一些人可能认为,虽然自己没有医学知识,但可以看药物说明书来选择药物治病。但其实,很多药物的说明书并不能使一般人明白药物的具体作用,个别药物的说明书甚至不规范而导致存在着潜在的风险。

例如,个别扑尔敏的说明书称其禁忌证“尚不明确”,有些则称“对本品成分及其他拟交感胺类药物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过敏者禁用”,均与癫痫病人,婴儿及哺乳期妇女禁用,高空作业、机器操作者禁用的规范说明,存在差距。

如此混乱的说明书,对于缺乏必要药物知识的普通公众,是无法从说明书的禁忌证中获得有效的知识,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的。当然,随着有关部门不断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扑尔敏等药物说明书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规范,是可以逐渐改善保证公众的用药安全环境的。

不应该以医生开药的价格评价医生,因为医生的工作是把患者的病治好,不应该以经济成本进行计算。而且,药物的效果和不良反应,也不是以价格来确定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疾病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与人体内环境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其过程往往非常复杂,多种疾病可能出现类似的症状,而同一种疾病也可能会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症状,没有接受过医学训练的人,很难正确判断和选择适当的治疗药物。发生疾病时,如果不能妥善用药,可能会延误病情,甚至掩盖或者加重病情,为后续的治疗带来困难。所以,大家使用药物时要慎重,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这样才能使疾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