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3月18日电(记者 董建国)据媒体报道,日前有西安市民发现,大雁塔北广场孙思邈雕塑手上捧着一本线装书。孙思邈是唐朝人,读的应该是卷轴而不是明代才有的线装书,雕塑的创作让孙思邈“穿越”了几个朝代。

在公共场所设立药王孙思邈雕塑,有让民众了解历史,瞻仰先贤之意。可让药王读着明朝以后才有的书,仿佛关公战秦琼,穿越得有些离谱。客观说,错误虽然低级,但如果不是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了解的人,实际上很难发现这种细节上的错误。何况作为公共场所的雕塑,低级错误更应该避免,否则便会以讹传讹,让人们以为唐朝真的有线装书了。

其实,犯这个错误的也不只是一些景区的雕像创作者,一些影视剧更是类似错误的“重灾区”。比如剧中的人物明明是唐朝的,但是墙上字画却是宋代的;剧中故事明明是汉代的,但水果却是唐朝才有的等等,不一而足。

无论是历史雕塑“穿越”,还是影视剧戏说变浑说,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创作者历史知识的匮乏,比如审查不严,但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审慎和敬畏之心。如果对历史文化怀有应有的敬意,创作者们即使自己拿不准,也完全可以请教历史学者。

中华历史绵长,积淀在历史深处的除了宏大叙事,更有琴棋书画、衣食住行等各种细枝末节。如今看来,皆因时光杳渺而产生了认知的隔膜。当我们触及这些历史的细节时,如果不审慎,不考究,每一次叙述历史的机会,都可能带来一个贻笑大方的谬误。

(原标题:对待历史太轻浮 唐代药王才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