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迎丽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外交政策研究所学者

习近平主席的发言中还前所未有地提出了 以尊重各国权益为基础推进国际核安全进程 。

由于国际社会对“使用核武器是不道德的”看法已经形成普遍共识,来自核大国使用核武器的可信威胁正在降低。与此同时,核恐怖主义、核材料流失和非法贩运、核设施发生事故的风险却在日益上升。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自冷战结束以来,通报的有关核材料和其他放射性材料丢失或非法获取的事件达2300余起,如果恐怖分子获取了这些材料,就可能制造核爆炸装置或“脏弹”,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应对这些可见的风险,是核峰会召开的初衷。

自第一届核安全峰会起中国就开始酝酿提出核安全观,对于理性、协调、并进的想法不断成熟。此次荷兰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发言中首次完整阐释了中国的核安全观,表达了中国对核安全的理解和追求,成为峰会一大亮点。

首先,中国表达了对核能发展的理性态度。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引发了新一轮关于核能利用的讨论,至今仍有不同声音。如何在利用核能的同时增强核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重要课题。习主席的发言首先强调了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则,提出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处在经济上升通道中的亚洲各国对核电需求仍有很大的空间,中国是新增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韩国、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国都有规划中的核电项目。因此,中国会采用理性的态度看待核能利用,努力追求“为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目标的实现。

其次,中国重视国际合作机制在实现核安全目标中的作用,并承诺积极推动核安全国际合作。

《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及其修订案和《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是继《核不扩散条约》之后的又一重要维护民用核安全的国际法律文件。后者已于2007年生效,而《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修订案生效尚需更多缔约国批准。中国已经率先批准了该公约,目前正积极推动更多国家批准该公约。正在建设中的中美核安保示范中心是中国在核安全领域进行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该中心将主要承担核安保、核材料管制、核进出口管理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教育培训、测试认证和技术展示研发等功能。习主席在讲话中表示要“吸引更多国家加入国际核安全进程,使各国既从中受益,也为之作出贡献”,为此,中国已经倡导建立了中日韩核电安全合作机制,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全基金捐款,尽最大努力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中国在应对核恐怖主义方面一向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

核恐怖主义在广义上属于非传统安全的范畴,使用武力往往适得其反。中国一方面同意严格控制核材料的出口、深化国际合作是消除核安全隐患和核扩散风险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也一直认为只有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构建和谐友好的国家关系,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核恐怖主义和核扩散问题。为此,中国一向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热点问题和国际争端,提倡文明平等对话。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已经在践行这一原则,今后也还会继续坚持。

除了上述在继承中有所创新的原则外,习近平的发言中还前所未有地提出了“以尊重各国权益为基础推进国际核安全进程”。虽然中国呼吁更多国家积极考虑批准《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及其修订案,但是中国也承认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各国国情不同,面临的核安全挑战也不尽相同,因此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采取最适合自己的核安全政策和举措的权利,尊重各国保护核安全敏感信息的权利。中国这样的表态充分体现了大国的风度和气度,展现了对一些中小国家能力有限的宽容和体谅。这种柔中有刚、刚中带柔的作风与部分西方国家咄咄逼人的态度拉开了距离,充分展现出中国自己的行事风格。这恐怕也是中国今后要在国际社会中不断塑造、不断强化的中国风。

习近平的发言在语言上也让人眼前一亮。他延续了一贯的风格,较多地使用了比喻和类比,内容严肃而不沉闷。比如把核能比作“普罗米修斯带到人间的火种”,在阐述各国国情不同时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来描述;在形容核威胁的全球关联性时引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一个木桶的盛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在强调各国履行有关国际义务的同时,则表示“即使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也不让一个伙伴掉队”;为了拉近与东道国的距离,他还引用荷兰哲人伊拉斯谟的警句“预防胜于治疗”来强调核安保工作的重要性。这些努力,虽然细微,但终将会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对核恐怖主义、保护核材料与核设施的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是摆在世界所有国家面前的重要任务。核安全峰会是应对这项任务的重要平台,中国将继续承担自己的国际责任,用自己的风格推动国际合作,维护核安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