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银川3月26日电(记者艾福梅)28岁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曾丽丹,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复习了《岳阳楼记》,下课前她为学生布置了三类作业:所有学生要求会背诵、默写这篇课文;如果感觉学有余力,可以写写赏析感受;如果还有精力,可以试着仿写。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可以轻松学习,有的却怎么也听不懂,如果非要让他们按同样的标准完成作业,结果只能是抄作业,不仅不能实现布置课后作业的效果,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信心。”曾丽丹说。

这种“分层次留作业”模式正是曾丽丹老师所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掌政中学“因材施教”的全新探索。其基本思想是打破教学中“吃大锅饭”和“一把尺子”量到底的传统习惯,将课后作业分基本作业和拓展作业,基本作业即所有学生必须完成且上交的作业,拓展作业则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自愿完成,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愿望。

记者采访了解到,掌政中学是一所九年制的农村学校,全校共1104名学生,其中,初中652人,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2013年春季学期起,刚从城市中学调任这里任副校长的马长新全力推动这项改革。

为适应这种变化,掌政中学在教研组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备课组。备课组由每个年级同一学科任课老师组成,一周一次集体研讨设计下周课后作业,实现教学进度基本统一、作业基本统一。但任课教师也可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与当天课堂实效做适当微调。

“一周一次的集体研讨很重要,每个老师对于难点的理解不一样,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互通有无,而且也会探讨怎样讲课才能让学生理解。”掌政中学8年级数学老师任燕说。

虽然仅仅实施了一年,但“分层次留作业”已经让这所农村学校有所改变。“刚开始课堂死气沉沉,我提问题举手回答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而这学期明显可以看出课堂 活而不乱 ,回答问题也是 满班开花 。”曾丽丹说。

(原标题:分层次留作业村中学探索“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