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家族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群洛克菲勒中心曾在1989年被日本的三菱地产集团收购,另一曾属于洛克菲勒家族的著名地标建筑第一大通曼哈顿广场在2013年被来自中国的复星国际集团从摩根大通手中买下。

欧美经济疲软、人民币升值,中国人在全球范围内大量购买资产。这一切似曾相识。历史仿佛在重演,但失败可以避免。

历史好似重演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在二战后持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欧美发达国家却由于政府长期过分干预经济、低效率的国有福利体系、石油危机多种原因而陷入了经济停滞。世界范围内,日本经济一枝独秀。

随着日本经济发展与生产效率的提高,在1985年到1988年的三年里,日元对美元升值111%。日本人因此变得空前富裕,手里的日元可以换来更多的美元,这意味着日本人购买美国的资产一下子便宜许多。

日本人开始在美大肆“扫货”。当时,日本人拥有洛杉矶市区几乎一半的房地产。夏威夷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投资目标主要集中在饭店、高级住宅等不动产方面。从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业总共进行了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并购案。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属于日本人。

1989年日本人购买美国资产达到了顶峰。其中标志性事件便是日本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更重要的美国国家历史地标——洛克菲勒中心。然而之后不久,三菱就因为经营不善,难以承受巨额亏损,最后不得不低价将洛克菲勒中心再度出手。

资料显示,1989年末和1990年,日本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相继破灭,日本海外不动产投资快速萎缩。1993年的海外不动产投资规模只有1989年顶峰时的9.6%。

投资目的不同

欧美经济疲软、人民币长期升值、国内资产价格飙升、煤炭石油等资源成本快速上升,中国人在全球范围内大量购买资产。

这一幕看来像是历史的重演,让人担忧的是,中国房企会否重蹈日本企业当年的覆辙?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今天的中国和当年日本的情况不尽相同。

报告称,中国仍有巨大发展空间,人均GDP仅与1977年的日本相当。第一产业约占中国GDP的10%,处于日本1960年代中期水平。同时,中国的城镇化率仍然相对较低,未来城镇化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指出,现在出现的中国房企大量的海外投资与当年日本企业赴美炒房在投资目的上存在本质不同,日本企业的目的是理财,是炒房,而如今的国内房企走出去则是希望全球化投资以保证多元化以及资产的安全。

中投顾问咨询顾问崔瑜表示,与当年日本投资者凭借日元升值、财富增加而缺乏理智的大肆购买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不同,中国房企出海投资主要还是买地、建房,主营业务并没有改变。

金融危机过后,全球大部分地区资产价格仍处于低位。这与上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处于顶峰,资源价格见顶的情况完全不同。中国企业不会步当年日本企业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