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之时,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P2P行业也饱受关注。用唐宁的话说,P2P平台是最早的一种互联网金融,推动普惠金融早走了几年,而宜信成为了P2P行业里“起得较早”的P2P平台。

宜信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成立至今,宜信P2P平台服务客户达百万,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P2P公司。目前宜信拥有财富管理和普惠金融两大业务,其中,宜信普惠业务即P2P平台业务已经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和20多个农村地区落地,全国员工总数已超过25000人。

此次,理财周报记者特别专访了宜信CEO唐宁,试图揭开宜信八年以来的所思所想及未来将走向何方。

模式与信贷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宜信起家于“P2P平台”,宜信最早的资金筹措模式也正是P2P模式。

资金由出借个人到借款个人,宜信从中承担了一个信用评估加平台撮合的角色。但随着发展,宜信平台上借贷资金的来源已不仅限于个人。

据唐宁介绍,目前,宜信的资金端不仅可以对接个人,也可以对接信托、银行等机构。在原有的P2P模式已经衍生出了T2P(信托对个人)、B2P(银行对个人)等多种方式,资金端来源更为多样化。

宜信从2011年开始与中航信托合作发行的“宜信普惠小额信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正是T2P模式。

在唐宁看来,P2P只是一个工具,以后机构作为资金来源的方式也会越来越多,宜信与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都有进一步合作的可能。

客户端方面,宜信的目标客户主要锁定于四类人群,分别是小微企业主、农户、工薪阶层、大学毕业生,这四类人群也正是传统金融体系不愿覆盖和难以覆盖的人群。

“中国有6000多万小微企业主,还有更多的兼职创业的工薪阶层和想参加职业培训的大学毕业生,以及几亿农村经济上活跃的农户。”唐宁曾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阐述宜信的客户定位,他坚信宜信在其中大有可为。

实际上,唐宁所看到的P2P市场并非那么容易获取,复杂性可想而知。唐宁也坦言称,这部分人群是信用数据最为匮乏的人群,担保、抵押欠缺。

这意味,包括宜信在内的P2P行业必须面临信贷技术的重重难题:在无抵押不担保的前提下,解决小微、个人信用缺失、信用评估的问题。

目前,宜信的普惠金融业务即P2P业务已包括了宜人贷、宜农贷、宜车贷、宜学贷、宜信租赁、信翼计划、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中心等多个业务品类,而这些业务品类的设立正是宜信针对不同人群对接的不同信贷技术和不同业务模式。

在某一业务品类下,宜信也在进行信用技术的创新。例如信贷工场模式即是利用大数据,在宜信已经积累的百万客户数据的基础之上做决策引擎、评分卡、大数据的分析模型。

宜信也创新了信贷员模式。据唐宁介绍,在小微业务中,宜信当地的信贷员会走进小微企业主的场所,和小微企业主攀谈两三个小时,帮助他评估自己的现金流,做信用判断;同时,宜信还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使得虚拟体系之中的信息也能够用到小微信用评估中去。

在唐宁看来,2006年成立至今所积累的信用数据正是宜信核心竞争力的所在。“我们积累的百万高成长性人群的信用数据,也为我们持续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P2P高隐形门槛

近几年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全国的P2P公司数量爆发式增长,曾有数据称2013年初,中国P2P公司数量超过了2000家。如此野蛮的增长,风险事件更是不断。

有报道统计称,2014年以来,全国至少有12家P2P平台倒闭或跑路。

“P2P业务的显性门槛不高,但隐性门槛是非常高的。”唐宁将目前P2P行业风险事件归类于三种:第一种是利用P2P的创新模式去行欺诈骗钱之事;第二种经营能力不足;第三种则是对P2P的风险估计不足,没有认识到隐性门槛之高。

所谓隐性门槛,主要就是指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如何在相对落后的信用环境之下做好风险管理。

宜信的整个风险管理环节涉及信贷业务拓展部门、贷审风险管理部门、代后管理部门等多部门运作。

信贷业务拓展部门主要负责客户的开发和资料的收集,对客户进行身份认证及做好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贷审风险管理部门一方面负责风险数据分析、建模,进行实时的数据监控,系统维护,制定相应的审批政策与审核标准,同时负责具体的贷审运营工作。

另外,贷后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贷后管理部门负责风险预警、逾期客户催收等,具体该部门利用量化工具,密切关注客户的还款行为,结合数据模型开发客户的行为评分模型等,制定不同的催收策略,以及进行资产组合的风险预警管理。

P2P未来格局

在2013年底的多次会议上,央行副行长刘士余不止一次地对外表示,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互联网金融绝不能触碰的两条“红线”。对于互联网金融中的P2P平台,刘士余专门强调,“尤其是P2P平台不可以办资金池,不可以成立互联网金融P2P平台”。

最近的一段时间,唐宁作为P2P行业的重要代表,频繁地受邀参加了各类有关互联网金融政策研讨的会议,其中包括央行、支付清算协会组织的数次研讨会。唐宁的感受是,P2P行业的规范和政策明确已经势在必行。

对于P2P行业的未来格局,唐宁表示,“大环境是有关互联网金融尤其P2P行业的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将不断健全,目前也是正发生,正朝着这样的一个方向发展。未来的P2P行业将会出现一种越来越明确的‘分水岭’。”

唐宁认为,未来一些成熟的、优秀的、行业领先的P2P机构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因为这种法律法规的健全其实是这个行业最佳实践落地、固化的过程,那么这些领军机构其实是法律法规监管不断完善的受益者,包括宜信。同时,一些机构会发觉门槛越来越高,逐步退出这个市场。

早在几年前开始,就有P2P公司提出,希望P2P公司可以从央行征信中心获取数据,同时将P2P平台的信用数据报送央行数据库,至今这一建议并未得到央行的采纳。

据唐宁介绍,P2P平台数据与央行数据对接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这种对接面临许多现实性困难,比如如何保证P2P平台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央行如何选择P2P平台,如果试点,选择哪些平台,怎么试点等等,这方面确实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并不是一个按钮一按就能解决问题。”

不过唐宁还是和很多P2P公司负责人一样,希望对接能早点起步,类似的讨论、研究、试点能够加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