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最后晚餐》走低价路线

早报记者 潘妤

作为上海大剧院小剧场重新装修后的开场演出,4月24至27日上演的香港话剧团的《最后晚餐》这几天在网上引发了一场“抢票狂潮”。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里,全部320张50元票就已一抢而空。和该剧一起开票的还有德国、加拿大联合制作的《反转地心引力》,两部剧目都是2014爱丁堡前沿剧展的暖场剧目。

两部剧目虽然只售出50元的白菜价,但艺术质量却并不打折。其中《最后晚餐》来自香港话剧团并在去年荣获7项香港剧场界大奖。爱丁堡前沿剧展的策展人袁鸿表示,“一个英国人要在伦敦最专业的剧场看一场裘·德洛的戏,也只要花7到35英镑。其实中国的低价票应该常态化。所以除了50元的低价票,我们这次两个戏的主体票价也一样走低价路线,100元,180元的VIP票只有不到20张。”

话剧《最后晚餐》的问世源自于香港话剧团2010年的“新剧发展计划”。自2011年首演后横扫香港舞台剧奖及香港小剧场奖最佳剧本、最佳男女主角、十大最受欢迎制作等多项大奖。

这是一部非常写实的戏剧,100分钟,两个主角,粤语演出,中文字幕,没有任何花哨的导演手法和灯光布景。故事的主角是一对生活在香港社会底层的母子,这一天,他们买到同一个牌子的木炭,不约而同地计划在同一个夜晚离开人世。母亲的一通电话促成了最后的晚餐,一顿家常便饭吃得平淡无奇又惊心动魄。在了解对方的心思后,两人渐渐敞露心扉,彼此倾诉。最后,他们发觉其实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一家之主”那个未露面的男人,于是决议干掉他。故事的结局是,谋杀计划取消,儿子正准备回家,与此同时,男人进门了……

全剧纯靠两个演员的对话和表演推进,母与子在舞台上的聊天也是极其生活化的闲叙,日常的风趣、一瞬的悲哀都显得入木三分。从两个家庭即将面临的“最后一顿晚饭”,可以窥见种种“香港地”的底层生活之苦。

从剧本入选一直到最终的公演,《最后晚餐》用了断断续续9个月时间。饰演母亲的雷思兰是香港话剧团的资深演员,刘守正则是剧团中颇受欢迎的青年实力演员。《最后晚餐》的戏剧指导、香港话剧团驻团导演冯蔚衡表示,“这部戏就是很老实的一个戏,没什么花哨的东西,但你可以看到演员的功力。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表演的坚持是很顽固的,这是我们的传统和我们要守住的东西”。选择这样一部严肃探讨社会人性问题的话剧作品作为小剧场的开场剧目,上海大剧院这次也助力不少,除了策划和安排了重装后的小剧场和中剧场的开幕演出,也在票价方面给了不少优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