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4月5日电(记者齐雷杰)考古专家日前研究发现,河北临漳邺城遗址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内出土的部分佛造像,具有中亚“胡人”的样貌和服饰特征:佛造像颧骨高,脸看起来似乎宽一些,鼻梁比汉人稍长。这一特征从侧面反映出,邺城作为当时中国佛教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国际交流往来频繁,具有显著“开放”特征。

河北邯郸临漳县境内的邺城,自东汉末年以来曾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朝代都城,居黄河中下游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400余年,素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誉。邺城遗址是全国36大遗址之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东魏、北齐时期,统治者尊崇佛教。北齐时期,仅邺城附近就有寺院900所、僧尼8万,成为全国佛教中心。

2012年3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北吴庄抢救发掘的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遗迹,出土了佛造像及残片2895件(块),是新中国考古史上出土佛教造像数量最多的一次。这批造像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和唐代,绝大多数造像保存有较好的彩绘和贴金痕迹,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很高。

这批佛造像出土后,考古专家对此进行了持续研究和应急保护修复,认为其可能源自唐武宗灭佛,也可能源于佛教徒瘗埋制度。造像为何呈现“胡化”特征,尚需进一步研究。

(原标题:河北邺城佛造像颧骨高鼻梁长呈现“胡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