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4月11日讯 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今日在海南博鳌召开,在“大学校长对话:教育的国际化”分论坛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姜斯宪表示,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的产物。

姜斯宪:“我觉得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的产物,当然在那个年代恐怕还没有国际化这个词,因为大学的使命就是传播知识,而知识是没有国界的。”

以下是文字实录:

祝敏申:我们今天讨论国际化问题,国际化是可大可小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时髦,就像说大数据、说云,谁都可以说,在座的随便请上几位都可以对国际问题侃一个小时。大到校际合作,小到送女儿到美国还是澳大利亚读书还是哪里读书,都是国际化问题。从何谈起?首先我想从历史谈起,现在我们都说国际化,但是中国大学的国际化它的历史起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才有了国际化这么一个概念呢?我们是不是请姜书记开头?

姜斯宪:谢谢祝博士,我愿意为这个话题做开头,因为上海交通大学是经历了三个世纪的大学。我觉得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的产物,当然在那个年代恐怕还没有国际化这个词,因为大学的使命就是传播知识,而知识是没有国界的。上海交大在118年前正式创立,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和国际化相伴相行,上世纪3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被称为东方的MIT,前不久我专门看了我们学校现有的钱学森图书馆,大家知道钱学森先生是我们的校友,在那个图书馆里面我看到当时使用的教材,当时他的作业以及考卷全都是英文的,而钱学森自己1935年去MIT的时候,他有一句话,和我上海交大学的东西是一样的,从历史上就这样看。改革开放以后,国际化的步伐对于我们这个学校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上海交大1979年的时候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出的第一个教授代表团到美国访问,70多天访问了20多所大学,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加强联系的先河。80年代的时候,我们作为全国第一家接受国外教育捐款的机构,当时香港的包玉刚先生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了1000万美金,建设了两个图书馆,而且用他父亲的名字命名该图书馆,在那时候这也是国际化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