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房展会临近,更多楼盘会选在4月后半程推盘”

某外资房企总经理称,近期楼市成交不振,一是因供应量较低,二是因信贷趋紧。

没有了清明因素的制约,上周楼市成交量反倒继续下探。上周成交量最大的项目,成交面积不足5000平方米。一名房地产企业营销总监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供应不足。楼市会否出现“倒春寒”,还需看下半月楼盘放量情况。

金丰易居&佑威最新数据显示:上周(4月7日-4月13日),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14.69万平方米,比前周(环比)下跌28.71%;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27138元/平方米,环比上涨17.92%;商品住宅新增供应面积为17.23万平方米,环比上涨199.13%。从成交结构看,上周高端住宅的成交量环比大升,而中低端住宅成交量环比则大降,造成均价大升。

上周成交量最大项目

仅成交4742平方米

来自德佑地产的数据表明,上周成交情况惨淡,无一楼盘表现突出。位于宝山杨行板块的某刚需楼盘是上周成交量最大的项目,其成交量也仅为4742平方米。

德佑地产研究总监陆骑麟的观点是,在经历了清明假期之后,成交量不仅没有上涨,反而出现了下跌的尴尬局面,不及假期水平,市场的观望情绪越来越浓。

佑威机构执行董事黄志坚更是提出,上周商品住宅成交量在前周下跌的基础上,继续大跌至15万平方米以下,似乎透露出“倒春寒”的味道。从成交排行榜看,冠军的成交量不足5000平方米,前三名的成交量之和也才1.1万平方米,“寒意”可见一斑。

谈及成交低迷的原因,黄志坚称,从新增供应看,连续3周商品住宅的新增供应量,均低于年化周均23.41万平方米的水平,新增供应量的严重不足可能影响了目前的成交量。

据陆骑麟说,近期不仅供应量维持低位,不少项目的去化速度也较慢,如位于花木板块的某中高端楼盘今年2月24日拿到预售证,至今已有50天时间,截至4月13日,该项目的成交量仅为28套,去化率仅4.9%。一些4月新拿到预售证的项目,去化速度也不快。

金丰易居&佑威监控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13日,上海楼市4月前13天仅成交了29.46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缩水近两成。

黄志坚提醒,如果后续的新增供应量不能及时跟进,可能造成“倒春寒”。

“开发商想要以价换量

也会选在下半年”

开发商显得比较淡定。

“预计4月下半月市场会有起色。”上海某开发商营销总监说,近期成交量的低迷并非需求不足,而是供应不足。由于4月上半月存在清明因素,很多楼盘会在本周后集中入市。“目前刚需楼盘的供应量少了一些,新盘也比较少,如果供应量能放出来,成交也会上去的。”

某外资房企总经理也称,随着5月以及五一房展会的临近,更多楼盘会选在4月后半程推盘,如果供应量能放大的话,楼市成交量还是会上去的,“接下来的两周比较重要。”

上述外资房企总经理称,近期楼市成交不振,主要原因一是供应量较低,二是银行个人房贷业务依然趋紧。

同样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21世纪不动产分析师黄河滔的判断是,尽管3月楼市走出翘尾行情,但进入4月后市场再次降温,信贷持续紧张及市场观望情绪,导致目前申城楼市缺乏长期向上的动力。

金丰易居&佑威数据显示,一季度,上海商品住宅累计仅成交了199.14万平方米,比去年一季度308.95万平方米的成交量,下跌了35.54%,比去年四季度366.76万平方米的成交量则下跌了45.70%。

黄志坚说,一季度及4月份上半月的表现表明,市场在去年火爆之后快速降温,总体偏冷。

黄志坚指出,新增供应量的下滑,或预示着开发商目前的观望情绪比较重,市场可能在酝酿变局。一部分市场属性不太理想的项目或从推优惠活动,走向直接降价,持续的成交量不理想会逼迫一部分开发商不再“羞羞答答”,后市有望“以价换量”。

陆骑麟也提到,近期不少城市纷纷传出即将放松限购等各类调控政策的传言,加之不少二三线城市出现楼盘降价销售的情况,导致近期购房者对后期市场普遍看空,市场的观望情绪日渐严重,成交量大幅萎缩。

陆骑麟断言,目前偏低的成交量并不足以支撑居高不下的房价,未来开发商很可能通过“以价换量”的方式来完成销售目标,一旦出现降价销售的情况,那么成交量反弹的可能性将非常大。

虽然市场分析人士纷纷预想开发商会以价换量,但开发商则直言“不现实”。前述营销总监称,开发商以价换量的行为不会在4月出现,“目前市场还没有到那么急迫的时候,即便市场持续走低,开发商想要以价换量也会选在下半年。”

该总监说,即便4月一些楼盘出现一些价格优惠,那也要看是“真摔”还是“假摔”。

上述外资房企总经理也称,“我觉得以价换量的情况,个别楼盘可能会出现,但不大会普遍出现,尤其是在银行房贷业务趋紧的条件下。”

房企债券境外遇冷

境外资本市场已在用脚投票。

在香港,投资者纷纷抛售房地产股票。自今年年初以来,碧桂园的股价已累计下跌三分之一,雅居乐股价则下跌四分之一,越秀地产的股价跌幅接近20%。

从事海外债券业务的银行家告诉英国金融时报,现在隐隐约约地觉得,海外债券投资者对房地产债的态度同样正在发生大转变,而且市场正在展开调整。私人银行客户——曾经的债市主要推动力量——仍然表现活跃,但在追逐交易方面远不如过去积极。而资产管理公司对于是否扩大自身头寸规模则犹豫不决。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最近发行的房地产债券都附有极高的票面利息——例如,时代地产集团上月以12.8%的利率募集了超过2亿美元资金。同时,二级市场上的房地产债券也表现疲软。在去年年初发行的房地产债券当中,现在绝大多数的价格都远低于面值。恒大地产、碧桂园和万科所发债券目前的价格约为面值的92%。其他债券价格的跌幅更大。

市场人士提醒,如果中国最优质的房地产开发商发现自己被国际债券市场拒之门外,那么已面临信贷紧缩的中国地产业会面临沉重的融资压力。令市场可稍感安慰的是,中国证监会已在放开房地产融资。

录入编辑: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