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二 鲍漱芳嘉庆十二年(1807)题唐人书《七宝转轮圣王经》(《安素轩石刻》)   图三 邓石如为鲍家所书《世孝祠》、《鲍氏五伦述》、《文会》   图四 鲍瑞安《安素轩读画集》   图五 鲍氏安素轩旧藏唐寅《王鏊出山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图上有鲍漱芳之子鲍均“鲍氏约亭珍藏”朱文印。

深情,袁致鲍札中多有表露,“仁人之言,其利甚溥,铭感之忱,非言所罄。”(注5);另如书家画家汪士慎(1686-1759)、罗聘(1733-1799),皖派篆刻家巴慰祖(1744-1793)等莫不为鲍家上宾。

鲍氏“安素轩”书斋,主要是鲍漱芳珍藏历代希世墨宝之所,“吾家 安素轩 皆百年旧族,多蓄宋元书籍、法帖名画、佳砚、奇香、珍药,与夫尊彝、圭璧、盆盎之属。每出一物,皆历来赏鉴家所津津称道者,而卷册之藏尤为极盛。”(注6)需指出的是,鲍漱芳藏品,距今不过二百余年,以法书为例,现所见传世其旧藏法书巨迹者亦不在少数,如上海博物馆藏苏轼《楷书祭黄幾道文》卷、天津博物馆藏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俞和《小楷左传》册等近20件,其余如被张伯英称为“奇迹”的李邕《大照禅师碑》等20多件法书原迹或皆不存,当为“咸丰中经乱乃尽毁于贼……,家藏及戚里中所见名迹,今皆无有”(鲍瑞安)、“晚更兵火,楹书零替”(谭献)(注7)。按鲍、谭文中“咸丰中经乱”、“贼”、“兵火”,定指咸丰六年(1856)太平天国农民军起义(1851-1864)克扬之际;“戚里中所见名迹”,指鲍瑞安书中提到的舅氏黄小园、子鸿,舅祖王渭翁、外舅沈撝庵、姊婿次荪等书画藏品。

另外,鲍氏《安素轩石刻》甫出,即为当时金石学家翁方纲、钱泳等翰墨文人知晓。该帖之精良与影响之大,并不亚于永瑆《诒晋斋摹古帖》。

(一)《安素轩石刻》中包括《功甫帖》在内的一半苏轼法书来自江德量家族旧藏

鲍漱芳以“富埒王侯”且富书画收藏著声于时,其“论画必宋元人”、“明及国初已不甚措意,若乾隆以来鲜有齿及”(鲍瑞安),尤其“嗜书成癖,尤爱墨宝,尺幅寸楮,购藏不惜资,鉴赏家多出其珍秘投赠,审之又审,去其赝鼎”(冯燨)(注8)。乃孙鲍瑞安曾指出,“家中所藏半为府君故物”,“差可记忆者”虽“百不能一二”,所撰《煮石斋稿·安素轩读画集》一书(图四),透露了不少其祖父旧藏古画,比如宋人《仙山楼阁图》、郑所南《兰》、黄公望《富春山水》(沈周有题)、钱选《白山茶》、高克恭《山水》、倪瓒《山水》、王叔明《山水》(鸾绫象匣盖当时以备进御者)以及戴进《春晖堂图》、沈周《椿树》、仇英《美人弹琴图》、陈洪绶《渊明簪菊图》、渐江《仿四家山水卷》等(注9)。鲍漱芳长子约亭(鲍均)擅画山水,亦好收藏,如故宫博物院唐寅《王鏊出山图》卷(图五)、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董其昌《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书画》卷、日本有邻馆弘仁《丹林窠石图》轴等均为其旧藏(钤有“鲍氏约亭珍藏”印记)。

遗憾的是,鲍漱芳惜画如命,鲜见其于原迹上钤印,故身为一代大鉴藏家,其人及其所藏迄今为学界所忽而知之甚少。本文所考,以《安素轩石刻》与传世墨迹之比对为据,重点梳理现仍珍藏于各大博物馆中鲍氏鉴藏的法书名迹。从中不难获悉,鲍刻所收法书名作之来源,尤以江恂、江德量父子,以及安岐、卞永誉、孙承泽、项元汴等明清大藏家之旧藏居多,可谓传承有绪。兹析如下:

1.北宋苏轼《行书春中帖》页(现藏故宫博物院)——江恂旧藏

2.北宋米芾《行书道祖帖》卷(现藏上海博物馆)——江恂旧藏

3.北宋米芾《章侯茂异帖》页(现藏上海博物馆)——江恂旧藏

4.北宋苏轼《行书与质翁札》页(现藏故宫博物院)——孙承泽(1592-1676)、江恂递藏

5.北宋吕大防《行书示问帖》页(现藏故宫博物院)——项元汴(1525-1590)、江德量递藏

6.北宋黄庭坚《行书君宜帖》页(现藏故宫博物院)——安岐、江德量递藏

7.北宋苏轼《楷书祭黄幾道文》卷(现藏上海博物馆)——笪重光(1623-1692)、王鸿绪(1645-1723)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