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乐团携“乐剧”《印象·国乐》来沪

听民族乐器演奏历史的风尘

早报记者 陈晨

曾执导《印象·西湖》、《印象·丽江》等“印象系列”实景大型舞台秀的导演王潮歌昨日携新作《印象·国乐》主创团队来沪。该剧由中央民族乐团创排,之前已经在北京演出了12场。4月26、27日,《印象·国乐》将上演于文化广场。此外,4月24日,中央民族乐团还将在指挥家陈燮阳的指挥下在文化广场演出大型民族音乐会《泱泱国风》。

完全追随古人的“华服”

本次王潮歌是以“一元”的导演费接受了中央民族乐团的邀约,着手打造这台《印象·国乐》的演出。

与之前王潮歌的系列实景演出不同,这部以民族音乐为主角的“乐剧”不再突出视觉元素,而是让古朴雅致的民乐唱主角,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在台上作为线索人物,有独白、有调度,但一切皆为引导观众进入音乐情境。“虽然加了很多戏剧的元素,但所有加的东西都是为了引出音乐,完全不干扰音乐的部分。”

但这台演出依然延续王潮歌“印象系列”华丽的视觉风格。为了创作这台演出,王潮歌导演专程去敦煌考察壁画。她发现壁画中的乐师都是华服演奏。“我们这次的服装完全追随古人,中华国乐不是凄苦的,不是哀怨的,它更不是送葬的唢呐,凄凉的胡笛。中华国乐是华丽的,是身穿华服演奏的。我要再现它。”

在演出的敦煌篇章中,琵琶演奏家将以仿壁画制作的五弦琵琶奏响1990年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琵琶曲谱。“我要照着这千年前的古谱,弹开历史厚厚的尘埃,与先人倾谈。”这是吴玉霞在剧中的台词,亦是全剧追寻的精神内核。

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则在一旁补充,“民族音乐不是小众,而是长河”,从巡演每场不少于30次的掌声中,席强听到了对民族音乐未来的信心。

从敦煌壁画中寻觅遗音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舞台上演奏家手中的仿敦煌壁画乐器均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研发制作。这批仿古乐器共61款80余件,筚篥、花瓣二胡、凤首阮、莲花琴、瑟、葫芦琴、雷公鼓、五弦琵琶等吹、拉、弹、打类别的仿敦煌壁画乐器,将化身具体的“声色犬马”,在观众眼前奏响。

由于敦煌壁画乐器在现实中找不到实物“样本”,而手头的资料多是一些壁画照片,或是用以“佐证”的出土乐器和馆藏乐器的老照片,让这些平面的艺术形象变成可以演奏现代音乐作品、并能尽情表现古韵雅意的乐器实物,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例如胡琴琴首造型呈卷曲式、花瓣式等,复杂的工艺很容易让琴“头重脚轻”。经过数次材料调整后,制作师傅偶然想到了一个“反向”的方案:改良使用传统的琴筒大托板,以增加底部重量来平衡琴首重量。经过演奏实验此法完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