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维国最近在上海导演《仲夏》,一出听上去让人难免误解为是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的作品。但事实上,这是一出全然无关的新创作品。

蒋维国是上海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他下过乡,编过黄梅戏,当过地方剧团演员。1989年离开中国,在美国纽约大学和耶鲁大学做了三年访问学者,之后又来到西方戏剧发源地英国利兹大学戏剧系。之后,他前往台湾某艺术学院任教,一年后又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客座教授。2001年,他在全球50个应征者中胜出,成为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的院长。十几年间,他一直频繁往来于内地和港台,并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排演了多部作品。

蒋维国在西方戏剧中浸泡了12年,对英国和美国的戏剧有很深入的了解。而他和莎士比亚,也有着不小的缘分。1986年出国前,蒋维国导演了一出黄梅戏《无事生非》,参加了中国第一届莎士比亚戏剧节。在这部黄梅戏《无事生非》中,用完全中国化的情节讲西方故事,马兰、黄新德等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都参加了这台剧目的创作。

回忆起那一次莎士比亚戏剧节,蒋维国说,“其实当时中国人的莎剧观念已经很开放,有好几台戏曲都以一种新的方式在演绎莎士比亚,给国人以启示。”

离开中国时,蒋维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去看看真正的西方戏剧。而在西方的12年间,蒋维国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莎剧。有穿着西装的哈姆雷特,把一个复仇的故事演绎成一个大公司的职场戏。而麦克白有可能出现在一战时期的战场。“总而言之就是演法五花八门,莎剧在这里,得到了一种真正自由的创作。”

但是,莎士比亚在西方也并不多都是现代派的样子,依然有很多古典主义的演法。但即使是最传统古典的莎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蒋维国说,这也是西方戏剧最让他感慨的东西,那就是多元并存。

不过,蒋维国对于当下国内也尝试各种样式的莎剧也有自己的想法:“其实我觉得,对于欧美国家的人来说,莎士比亚是他们非常熟悉的,所以应该用各种方式重新解读。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莎士比亚其实并没有那么熟悉,过多解读也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大家会以为,莎士比亚就是这样的。有时候,我们这里或许更需要一些古典的莎士比亚戏剧。”

在结合了自己受到的西方戏剧影响之后,蒋维国又导演了多部莎剧。1994年,他在英国利兹大学导演了一出英国人演出的《麦克白》,带到了上海参加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的演出。之后,在香港导演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整个舞台被设计成一个时空隧道,在18世纪和现代社会间穿梭,以表达爱情永恒的主题。几年前,他还在台湾导演了一出台湾客家歌舞剧《福春嫁女》,把《驯悍记》做了非常本土化的改编,也是一次非常有趣的尝试。

被问及莎士比亚在全球范围为何至今仍是常演剧目,蒋维国说,这还是因为剧本的魅力,莎士比亚这个作家无论如何都是伟大的,他把人性中所有的因素都写到一种极致,包括嫉妒、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