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群众艺术馆新馆运营将满3周年。此前该馆曾搬家18次,文化功能发挥受到很大的局限。 早报记者 高剑平 图

早报记者 廖阳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在落脚古宜路125号之前,曾有过一段四处“颠沛”的日子。文化广场内、周信芳纪念馆、外滩俄罗斯领馆、逸夫舞台地下室,都曾闪过他们的工作身影。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群艺馆便常年在全市打“游击战”,名义上的馆虽在,文化功能的发挥却常常受到局限。“从建馆到古宜路,我们前后搬了18次家。”群艺馆馆长萧烨璎笑着说。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建馆至今已有64年,但今年5月1日,群艺馆新馆才算正式运营满3周年。在五一举办纪念活动之前,馆长萧烨璎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在摆脱蜗居生活后,如何“开门办馆”的理念,“群艺馆不光是一个机构,也是一个设施,应该是市民能零门槛走进来参加活动的地方。”

市民零门槛参与

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大背景下,群艺馆和文化馆到底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没做市民文化节之前,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群艺馆和上海各文化馆的存在。

放眼望去,上海市内其实已基本搭建出一个自上而下的群众文化网络体系,包括市群艺馆、区文化馆、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委村文化活动室。如若总结市群艺馆的定位,萧烨璎说,这首先应该是一个组织协调全市群众文化(市民文化)的机构。“我们在考虑市群艺馆的工作时,并不单单是从自己的角度,而是从整个上海的群文网络体系考虑我们应该发挥的作用。”

再就是作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窗口”,上海市内一些具有示范和引领性的项目,首先应该在群艺馆集聚。比如,市民文化节各类活动都由群艺馆牵头组织。成为上海群众文化的“司令部”,是群艺馆对自我定位提出的更高要求;而作为全市社区文化内容的“配送基地”,群艺馆也不应独享活动资源,也要往各区县推送,用市级文化设施带动区县文化设施发展。

萧烨璎强调群艺馆应该是365天全天候免费开放,让市民零门槛参与的中心。以更开放的心态,把场地交给市民,让他们主动参与文化馆的建设。这才是真正的免费开放。

为社会提供办展平台

何谓开门办馆?萧烨璎解释,即群艺馆携手各类专业机构,将各种项目引进馆内,甚至邀请市民主动参与建馆。群艺馆的优势是有场地,但要保证全年内容铺满,并非那么容易。另外,很多社会资源,往往苦于有内容,却无施展的平台。这恰为群艺馆和社会主体寻到了嫁接的桥梁。

最好的例子便是群艺馆携手上海民间艺术家协会办的“上海故事汇”。凭着主持人葛明铭的号召力,节目集中了黄震良、严珊、朱国钦等一批叫得响名号的故事员。每次开讲,群艺馆三楼报告厅总是挤满观众,用“闹猛”形容并不为过。今年,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王汝刚牵头的开心课堂”节目5月1日也将正式进驻群艺馆,与“上海故事汇”隔周进行。

群艺馆二楼走廊处的“白厢收藏厅”,是一处展示民间高手收藏的展示空间。群艺馆广发“白厢英雄帖”,力邀有志者来此开展。展览由收藏爱好者自行布展,群艺馆则为其提供展柜和设计思路。一个收藏展办出来,群艺馆也会配套举办三场分享会和互动体验活动,在有交流的情况下,让市民更好地理解展览。群艺馆甚至还为玩具收藏达人朱宇翔出版过相关书籍。

四楼走廊处,被群艺馆处理成了“私人照相馆”,虽然在网上也能晒作品,但摄影爱好者在此获得的成就感显然更大。“我们最乐见的情况是,社会主体将群艺馆当成自己的家。”不过,鼓励社会主体进馆,却并不意味着什么活动都能一窝蜂拥进来。不管什么活动,我们还是希望起引领和示范作用,质量和内容要契合我们的要求。”

群艺馆基本不做租场展览,也不太做高端艺术展,“太过高端,我们的平台和安保力量跟不上,市民素质参差不齐,也容易引起争端。”总的说来,群艺馆办展只求有趣、好玩,“能自圆其说就行。”

和国内其他群艺馆相比,群艺馆的办馆模式特别在何处?“我们可能更开放。” 萧烨璎总结说,“我们真正愿意打开大门,让市民成为群艺馆的主体之一。我们不会依自我喜好关门办馆。”在国内大多数文化馆还在闷头做演出、办艺校培训、组织演出团队下乡,满足于传统的文化馆工作方式时,不断推新项目、新产品,吸引更多中青年人群走进群艺馆,业已成为群艺馆最新的运营理念和目标。从上海各区县纷纷来群艺馆取经,再到群艺馆派干部去北京培训的情况来看,上海市群艺馆的自我定位已然发挥了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