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俞立严

昨日,地处闹市却冷清多年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迎来了破纪录的参观人数——1.2万人。自博馆老员工史嘉铭一脸欣慰地看到如此多来此寻找记忆的观众,他在地下室办公室里,回忆这座融合了他30多年青春的博物馆。

东方早报:您是什么时候和上海自然博物馆结缘的?

史嘉铭:我是上海人,小时候就来过自博馆,那时候还是学校里组织参观,不过,这么多年了,回头看看,自博馆变化不是很大。

博物馆的特点可能就是变化不大,有时候,正因为变化不大才更有历史底蕴。我们上海自博馆的展品有固定的门类,有一些随着时间的沉淀已经成为经典,比如马门溪龙。

在上海,大家一说恐龙,第一个就会联想到上海自然博物馆,我感觉差不多1950年代后出生的上海市民都知道,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深的历史记忆。

东方早报:过去这么多年,平均每天能有多少人来参观?

史嘉铭:很多时候确实不多,最少的时候一天也就100个左右的观众,特别少,不过这几年年轻夫妇带着小孩双休日来参观的数量是有上升的。实际上很多孩子来不仅仅是看个恐龙,当然,再怎么说,看了100个标本记住10个已经很好了,说不定未来的生物学家就会从这批孩子中间冒出来。

东方早报: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就要闭馆了,您有什么感想?

史嘉铭:我是1955年生人,我们这样的老员工对这边的感情和新员工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有很深的感情,毕竟在这里这么长的时间,有点伤感,可以说“笑中带泪”,很矛盾的心态。

对我来说,这段时间特别感到五味杂陈,你说开心吧,我们一个新馆造出来了。但是,有点伤感吧,在退休之前,这里关门了。

实际上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我早上起床洗漱吃过早饭就来这里了,这么多年来就是简单的两点一线,从青年到现在我就要退休,都是这样。大好青春都挥洒在这里。

东方早报:有人表示对老馆谢幕表示惋惜,您怎么看?

史嘉铭:对我们来说也很为难,因为要考虑到国家的财力投入,老馆这边在过去从投入来说是有点难度。

对于老馆,有的观众觉得小而精蛮好,这样的观众这几天特别多。这些天问新馆什么时候开的观众有,但是,主要是为了以后去看看。对自博馆闭馆表示惋惜的人不在少数,说应该把这么好的地方,内部进行改造,外部保持原来的风格,里面的设施更新。有的观众说希望作为上海人,以后可以一代代地说,这里就是自然博物馆,就像现在美国、英国、法国的类似博物馆都在老的历史建筑里一直延续、发展一样。

东方早报:上海自然博物馆多年的运营有什么成功经验和遗憾吗?

史嘉铭:我们的员工都很敬业,他们节假日、黄金周都在岗位上,过去有几代人都在自博馆工作的,夫妻档也不少。

自博馆的恐龙给人震撼的感觉,而在制作、展示过程中付出了艰辛。

事实上,我们的恐龙骨架架起来后,需要着色,好多的老前辈戴着老花眼镜在脚手架上,把颜色调和以后,一点点点上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还原恐龙的风采,可以看出我们自然博物馆老前辈的工作是多么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