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作业系统“海马号”ROV,实现了中国在大深度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的“零突破”。 早报记者 王辰 图

早报记者 韩晓蓉

实习生 龚莉 刘璐茜

南海4500米的深海里,一台来自上海的高科技潜水器悄悄“举起”相机,给自己来了张“自拍照”。

这是一台名为“海马号”ROV(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的无人深海潜水器。日前,它在南海圆满完成海上试验后,回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实验室中。昨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团队向早报记者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它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实现了中国在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领域“零的突破”,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自主研发的下潜深度最大、装备国产化最高的无人遥控潜水器。

它是国家863科研计划的“十一五”重点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燕刚、副研究员马厦飞牵头组织,上海交大海洋研究院副院长连琏教授、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任平教授带领的深海技术与装备专职研究团队作为研发团队。

一根“脐带”连接母船

马厦飞昨日介绍,ROV是国际潜水器系列中发展最早、应用最广泛的水下作业设备之一。

如同婴儿的脐带一样,ROV也有一根“脐带”电缆。水面母船通过“脐带”向潜水器提供动力和控制信号,同时潜水器也通过其向水面母船发回各种讯息。

ROV作业深度大、时间长,不受动力供给限制,数据实时传输显示,不用担心操作人员水下安全问题,被广泛应用在海洋科学研究、海底资源调查、水下油气工程甚至水下军事救援领域。

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徐新海介绍,深海潜水器是海洋探查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也是制约中国“开拓深海和大洋”的瓶颈。发展这项技术,不仅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军事安全意义重大,还对未来的海洋空间利用、海洋旅游业、深海打捞、救生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90%以上的装备为国产

据交大科研团队介绍,从2014年2月20日至4月22日,“海马号”搭乘“海洋六号”综合科学考察船,分三个航段在南海圆满完成海上试验,并通过验收,正式回到上海交大的实验室中。

“海马号”的装备包括水下摄像与照相系统、声呐、作业工具、多功能机械手,并有可更换的、不同功能的水下作业底盘,还具有辅助海底观测网布放维护的功能,它的相关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在海试前两个航段中,项目组完成了14次ROV下潜考核试验,最大下潜深度4460米;完成了76项海上项目试验。试验表明,“海马号”ROV系统的耐压、水密及各项功能完全能满足4500米深海作业的要求。

第三航段为海试验收航段,“海龙号”在南海中央海盆4500米海区海底进行作业,成功与升降装置联合作业,完成水下布缆、沉积物取样、热流探针试验、海底布放、海底自拍摄、标志物布放等多项作业任务,进行了定向、定高、定深航行等91项技术指标的现场考核,最大作业水深4502米。 考核证明,“海马号”具有实用化海洋设备应具备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适应性,除了具备常规的强作业能力,还可根据不同的任务扩展作业功能,已达到国外同类ROV的技术水平。

“海马号”如何完成自拍

最受关注的自拍环节是如何实现的?连琏介绍,为了弥补“蛟龙号”没有自拍视频的遗憾,交大科研团队想到了用自拍记录“海马号”在深海的历史性时刻,摄像机用一根五米长的海缆连接先藏在作业底盘,下潜到深海4500米处后,摄像机从底盘中自动推送到深海中。由于深海里找不到任何标志物,只能凭借缆线慢慢寻找角度,寻找的过程很惊险,万一角度不准或是碰擦,价值7000万元的高科技机器就可能会受到损坏。

任平表示,交大深海技术与装备专职研究团队下一步将开展作业型ROV系列的产品化、产业化工作,以实现中国作业型ROV产业“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