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围观被击落的敌机残骸。    1950年5月11日,B-24被我军击中后坠落时形成的火光。   早报记者 孙湛 翻拍图

早报记者 储静伟 实习生 郑林

今日,上海档案馆将展出解放初期在浦东击落的一架“匪机”的图片资料,这是我防空部队击落的唯一一架国民党美制战略轰炸机,也是该档案材料第一次公开与市民见面。

同一批档案中,还有一份1949年百万军民“联合大阅兵”的图片和资料也相当珍贵,不仅展示了刚刚解放上海的解放军强大军力,也显示了军民同心、同仇敌忾的决心和勇气。

击毁于浦东塘桥镇

解放初期,国民党潜逃的残余势力屡屡骚扰大陆,发动空袭,上海就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1950年2月6日,国民党空军乘上海防空力量薄弱之隙,出动B-24、B-25轰炸机和P-51、P-38战斗机共17架,对沪进行狂轰滥炸。对此,中央军委极为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城市防空。

同年5月11日夜,国民党空军的3架轰炸机再次侵袭上海。驻守在该地区的高射炮兵部队与其他防空部队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当即将1架B-24飞机击落于浦东塘桥镇,沉重打击了来袭之敌。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B-24飞机是美国联合飞机公司1939年生产的战略轰炸机,当年底首次试飞。1941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航空队。尔后“援给”国民党空军。该型机机长20.47米,机高5.48米,翼展33.5米,全重29283公斤。主要用于执行战略轰炸、空中加油和运输等任务。最大时速482公里,巡航时速345公里,实用升限8500米,最大航程3378公里,载弹量3995公斤。

敌机残骸照片首亮相

1950年5月11日的战斗,也是我防空部队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击落唯一一架国民党空军美制B-24型战略轰炸机的战役。

在上海档案馆此次展出的档案材料中,有两张珍贵的图片显示了击落敌机、残骸落地被群众围观的场景。这也是相关照片首次亮相,并与观众见面。

被击落的美军飞机残骸的图片,除了图片说明外,档案里还配了一篇文章《打下匪机报血仇》,介绍了当时这架B-24飞机在上海被击落的过程。“五月的夜空,布满星光。九时许,在空袭警报声中,一架B-24型的美制匪机窜入市空,但是立即为我防空部队的严密炮火所控制,不多时,这架匪机的尾部曳了长长的白烟,看着,看着,又 突 的变成了一个火团,周旋地沿着一道弧形的火线,向浦东的方向疾速下坠。当它接近地面时,随着东南面冲起的一道火红,传来了一声震天的巨响”。

这篇出自于当时一位名为陈伟斯的记者文章,表达了当时上海民众对于击落美制飞机的兴奋之情。“千万个屏息观望的市民,在这匪机走向死亡的一刹那,一致爆出了狂热的掌声。”根据文章的描述,在飞机坠毁前五分钟,作者驱车与夹道的市民赶往现场,表情“愉快而惊喜”。

B-24战略轰炸机在沪被击落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超过了事实本身的含义。

“美制飞机在上海解放后,曾欠下累累血债,全市的军民愤怒地期待着以血还血的一天——五月十一日的夜晚,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仿佛击落一架美制轰炸机就意味着一场战役的胜利,或者对自身防空实力的肯定。“街头巷尾,都在有声有色地描述着我强大防空的威力”,自豪的情绪溢于言表。

百万军民“联合阅兵”

为了纪念“七七”抗战十二周年与庆祝上海解放,上海军民于1949年7月6日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民力量的总检阅。人们以无比狂热的心情来庆祝自己的胜利。

当天下午4时整,“大阅兵”正式开始。特种兵部队首先经过四川北路的港口司令部门口,受陈毅、粟裕等三野首长以及上海各机关团体和各界代表检阅。

步兵分五区游行,一般群众团体除分乘卡车随部队行进外,其余则在各区分别游行。机械化部队及雄壮的铁骑队率领着各机关团体的彩车和腰鼓队,欢呼“人民解放军万岁”的口号。

此次展出的档案图集记录了这场“阅兵”的宏大场景。在引导车的指引下,军民队伍有序地前进,“纪念 七七 、庆祝解放”的红色标语横跨队伍两侧,五角星的标志散发出金色的光束,毛主席等中共领导人的肖像依次伫立在游行队伍之间。

军队和市民在游行中融为一体,“成千上万的手向军车伸过来,许多学生、工人和市民爬上大炮、坦克和汽车,和战士们亲切地谈笑,用双手抚摸着武器,职工和女学生争着给战士献旗、献花”。

参加游行示威的有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驻沪部队的三个步兵师,十一个特种兵团,30万名一般群众,总人数达到百万。并且,即使是当天下雨也丝毫未能浇灭群众的热情。上海人民第一次检阅了自己强大的武装力量,通过这次盛大的示威游行,更加坚定了人民群众牢不可破的斗争勇气和胜利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