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鸭梨”才展出不到一周,不少小黄鸭就被一些市民破坏,甚至有人将小黄鸭摘下来送给孩子,让人遗憾。专家表示,这种现象反映了少数市民和游客对公共艺术的保护意识不够,更可怕的是,它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种恶劣的“示范效应”,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公共艺术需共同爱护

广场装置艺术被破坏,在申城已经不是第一遭。近些年来,媒体也曾曝光一些街道、公共广场、社区内的雕塑或装置艺术被损坏,被盗窃。例如茂名南路地铁口“打电话的少女”,曾被人为断成两截,相关部门只好请雕塑家“回炉再造”。

“城市雕塑、广场的装置艺术等,都是城市的公共艺术、公共财富,它们为市民提供了艺术享受,也可以说是一个城市文化或文明标志的一部分,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要爱护、保护它们。”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屡屡发生的公共艺术品被损坏的现象,恰恰反映了一些市民的文明素质有待提高。

熊丙奇分析,一些人在“六一”节带孩子逛商场,他们或许觉得小黄鸭很可爱,从“大鸭梨”上拔下来送给自己的孩子,当做一件很好的“礼物”,殊不知这种行为却是一种恶劣示范,“他们会让孩子不再去珍惜和爱护公共财物及公共艺术品,满足了自己的私欲却牺牲了公共利益。”

熊丙奇提醒,现在社会里,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文明却未能得到同步提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必要的防护也不可少

装置艺术“大鸭梨”被损毁完全是民众的责任吗?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认为,组织者、设计者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在设计、创造这种放置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品或装饰品时,首先就应该想好保护措施。

顾骏建议,设计者在设计公共艺术品时,应尽可能考虑到公共空间的人员流动情况,以及必然存在的参观者素质的参差不齐,“他们可以尽可能采用一些不易被损毁、被偷拿的材料。”他还建议,组织者、设计者也可以考虑将艺术品放置在公共空间,允许参观者参与对这件艺术品的互动,甚至部分或全部拿走这件艺术品。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为了保护这些公共空间装饰或装置艺术,一些商场事先也采取了防范措施,比如提醒、隔离等办法,或者采取人盯人的战术严密布防,以延长这些公共装置艺术的生命。

巴黎春天相关负责人刘海英就表示,逢节假日或商场大型促销时,他们也常常在商场所在的广场设置一些装置艺术,“我们都会采取隔离措施,同时也会挂上‘爱心提示牌’,请参观者保护这些可爱的装饰品。”

在“端午”节前,五角场万达广场也竖立了一个巨大的大黄鸭装置艺术,因为保护措施到位,到撤展前,一直保存完好。

录入编辑:王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