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记者 汪志 通讯员 陈冲)长江中上游集装箱运输企业之间缺少合作,加之目前的船型普遍未达到最优,导致目前沿线集装箱运输企业效益发挥不足。经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专家测算,若将目前的“小船”换成最优型的大船,沿线运输企业可节省成本约20亿元。

小船大船节省成本20亿

昨日,长江中上游集装箱运输组织优化研究成果发布。该课题由武汉新港管委会主持,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张培林教授等8人承担。

课题组陈沿伊博士介绍,目前不少航企采用单一船舶从中上游港口运至上海外高桥港区,再通过水上快巴或公路集卡运至上海洋山港,但由于三峡船闸等水域通行能力和中游航道“瓶颈”的制约,集装箱运输船舶吨位普遍偏小,航线上运营的集装箱船大部分都达不到经济船型的要求。

课题组的研究指出,目前长江中上游集装箱运输现有主力船型为300TEU(标箱),如若在长江中上游集装箱运输发展最优船型550-600TEU,总成本可低15.31%,每年可节约20个亿。

“上港集团长江物流湖北有限公司的‘盛达和谐’号船舶目前载箱量最大达到582TEU,相比300TEU的船舶,总成本可节约1/3。” 陈沿伊博士表示,在所有企业换大船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如若“小船”与“大船”企业间展开航线、船舶、舱位间的合作,真正实现“大船大线”、“小船小线”,经济效益无疑也是明显的。

企业各自为政 效益有待提高

课题组的研究还注意到,因为运输企业之间缺乏合作,导致目前长江中上游集装箱运输效益远未发挥到极致。

陈沿伊介绍,目前在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上,共用航线、共同租船和共用舱位的航运组织形式普遍应用,而在长江中上游的集装箱航线上,各船运公司大多各自为政,相互之间鲜有深度合作。

长江航运业业内人士张华(化名)举例说,以从重庆港始发的武汉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为例,每周均有两班分别发往上海外高桥和武汉新港中转的航线,在这两个港口中转后运输至上海洋山港。而中外运长江公司同样每周也有两班从武汉至上海洋山的航线。

“目的地一样都是上海洋山,企业可能会根据自身的航线、船型和集装箱量进行内部调节,选择上海外高桥或武汉进行转运。但中远国际很难将自己的从重庆转运至武汉,或在武汉首发的集装箱交由中外运长江公司运输,这就是企业间的竞争表现,因为它觉得运费赚少了。”张华说,这种行业竞争的极致情况是,在箱源不足的情况下,两家公司同一条航线的两条船本可以合作开出一条船,但为了避免箱源的流失,仍各自开出一条船。

对此,课题组表示,因企业之间缺少合作,一方面,各公司航线资源没有有效整合,船舶的负载率不高;另一方面,各公司航线难以形成层次合理的干支体系,合理规避长江中游瓶颈。

可喜的是,目前船运企业之间的合作已在在一定范围内展开。

据了解,目前在武汉至上海洋山江海“天天班”直达航线上,共有5家公司的15艘集装箱船舶,其中的三家公司:上港集团长江物流湖北有限公司(4条船)、上海浦海航运有限公司(1条船)、武汉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4条船)已经开出了合作航线,每周6班发往洋山港。

繁忙的武汉新港阳逻核心港区。通讯员 陈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