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烟波”陈澄波艺术大展6月6日至7月6日在中华艺术宫展出。早报记者 高剑平 图

2014年,是台湾近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陈澄波(1895-1947)119岁诞辰,虽然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鲜有提及这位艺术家,他近乎失踪,但是他在台湾与东亚近现代美术史留下诸多珍贵文化遗产,是毕生致力推动美术教育的“文化先锋”。中华艺术宫与台湾陈澄波文化基金会等共同主办的“海上烟波——陈澄波艺术大展”在昨天开幕,展览展出陈澄波存世油画作品200余件,还有家具、信件、照片等等文献资料,除了呈现陈澄波的艺术成就之外,也重建了其在1930年代投入文化活动及与文化各界友人交游的足迹。

1929年到1933年,出生于台湾嘉义,后到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的陈澄波以侨民身份抵达上海, 他在当时的沪上画坛是一位极活跃的人物,在新华艺专任教,参与了中国第一个倡导前卫绘画的团体——决澜社的筹组活动,结识当时的西画与国画两界人士,使其在创作上尝试中西技法的结合与前卫思潮的探索,上海时期为其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关键阶段,丰富了他的艺术创作。他对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领会得十分到位,将其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933年,他因为“日本侨民”的身份被迫离开上海,回到台湾。1947年年初,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陈澄波热心协调发生于军民间的冲突,却不幸罹难,成为政治冲突下的受难者。今年,也恰恰是陈澄波离开上海80周年,回到上海办展览是陈澄波家人一直的心愿。

陈澄波的作品,是了解近代中国1920年代即将跨入1930年代的重要史料,也是探讨1930年代中国洋(西)画运动,尤其是所谓“新派”绘画,重要的切入点。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一件曾经参展1929年首届“全国美展”的作品《清流》,是陈澄波的最爱,“因为参加那届 全国美展 的作品都是标了价格要出售的,而唯独这件作品没有标价。”据陈澄波的家人透露。在《清流》的画面中呈现强烈的油彩中国化的探索,他放弃了单色调画法,一河两岸的高远式构图,以及毛笔式的用笔和湖中泛舟题材的运用。此画还是代表中国参加1932年美国芝加哥展览会的作品。

上海这座城市,带给了陈澄波崭新的视野和资源。1920年代末期至1930年代初期的上海,欧美古典学院绘画、现代绘画、日本画以及中国本土传统艺术悉数汇聚于此,各种新旧美术思潮不断激荡撞击给陈澄波宽阔的视野和自由抉择的权利。此番展出的《上海码头》描绘了当时的上海外滩,画面中间为欧战纪念碑,背景高楼林立,大都是银行,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此画引用了中国山水画的“巨碑式”构图,把主题放置于画面正中央,将画面切割成二等份,达到画面的平衡与稳重。

上海大学教授李超认为,陈澄波在台湾、日本、上海生活创作的独特经验,形成了他作品“文化汇流”的特色,而在上海居留五年期间,使他深入地了解了汉文化传统,开拓了崭新的视野,找到了融合中西的新方向,最后带着新视野和抱负返回故乡,成为在台湾美术史上开拓性的人物,这也许就是陈澄波上海艺术之旅最重要的意义。

展览举办之际,陈澄波亲属暨陈澄波文化基金会将向中华艺术宫捐赠陈澄波的油画、水彩、淡彩、素描等8幅作品作为中华艺术宫永久收藏。其中不乏上海时期之作。

相关新闻

杨雄会见国民党副主席黄敏惠

早报讯 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昨天下午在世博中心会见了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湾嘉义市市长黄敏惠一行,对客人专程来沪出席“海上烟波-陈澄波艺术大展”开幕式表示欢迎。

杨雄感谢黄敏惠为促进沪台文化交流所作的努力。他说,不久前黄市长率嘉义学生来沪参加管乐艺术交流,孩子们的表演非常成功,给上海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台湾嘉义籍、曾在上海生活过的已故画家陈澄波艺术大展,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预祝展览圆满成功。上海愿与嘉义进一步加强经贸、文化、艺术、教育等更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黄敏惠回忆了嘉义学生来沪进行管乐表演时的盛况,对上海观众表现出的巨大热情表示感谢。她说,近年来嘉义和上海的友好交往成果丰硕,今年我们将再次邀请上海的同学赴嘉义参加国际管乐节活动,希望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延续,也希望两座城市之间的友好合作不断深化。

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参加会见。

作者:徐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