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在那次朋友聚会上寻求刺激,波士顿女孩安娜(化名)本可以一帆风顺长大成人。

安娜上初中时成绩优良,充满自信,颇有自制力,面前是通往大学的平坦道路。没想到的是,人生之路在她高中第一年改变了方向。

上高中后,安娜感觉整天当好孩子没意思,想尝尝叛逆的滋味儿。一天晚上,她去参加朋友聚会,喝了不少酒,在酒精作用下感觉“成了自己想变成的那种人”。不久,在朋友劝诱下,安娜开始吸大麻,又过了一阵,开始服用止痛片并上瘾,称感觉比醉酒还好。

由于止痛片是处方药,安娜只能从黑市购买,有时一天要花数百美元,为了买药不惜偷窃。当偷来的钱也不够支撑她的药瘾后,朋友“好心”向她建议:“干吗不试试海洛因?那个不是便宜得多么?”

安娜知道吸食海洛因的后果,但是止痛药成瘾已让她身不由己。她买了海洛因,并且在6天时间里就从吸食海洛因粉末发展到静脉注射,堕落成一个标准的吸毒者。

打击毒品工作人员发现,与青少年吸毒现象同时增加的是止痛药使用大幅增加。

新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吸食海洛因的人中,大约80%在没有医生处方情况下服用过止痛药。

为治疗运动损伤、牙病或长期背痛等病症,医生可能给患者开止痛药,或者鸦片类药物。不过,近年来不少吸毒案例显示,即便是合法开出的止痛药也可能致人上瘾,继而发展到吸食海洛因。

安娜最初听到朋友建议以海洛因替代止痛药时大惊失色,因为她觉得那样她就成了“真正的”吸毒者。她不知道,止痛药与海洛因本质相同,都能让人上瘾。

在美国,不少青少年瘾君子的堕落过程与安娜一样:先醉酒,然后吸食大麻,接着服用止痛药,最后沾上海洛因。

止痛药上瘾的过程各有不同。一些青少年在聚会上禁不住朋友怂恿服药;有的聚会上几种药品、毒品混杂,参加者可能无意中服下止痛药;有人因治疗运动损伤服用止痛药,伤好后,药却停不下来;有的青少年在家庭药箱里翻出止痛药,出于好奇服用,继而上瘾……当药瘾得不到满足时,这些人转向毒品,越陷越深。

滥用止痛药现象可追溯到1996年,当年珀杜制药公司推出名为“奥施康定”的止痛药。该药品主要成分是一种有迷幻作用、可减轻临终痛苦的鸦片衍生物。

“奥施康定”一度被业内人士称为“海洛因药片”。美国公益机构“做负责任的开鸦片类处方药医生”主席安德鲁·科洛德内指责珀杜制药公司,称该公司把这一药物包装成“能治疗普通、中度长期疼痛”的处方药。

美国最初对临床应用“奥施康定”犹豫不决。不过,在珀杜制药公司强大说服攻势下,最终接受了这一药物。珀杜制药公司称这种药有“缓释”特性,不容易上瘾,然而,它跻身处方药行列不久,就发生数起服用“奥施康定”成瘾案例。

2007年,珀杜制药公司在联邦法庭上承认“奥施康定”有误导医生和公众的风险,为此支付6亿美元罚金。2010年,该公司调整“奥施康定”配方,加入抗致瘾聚合物。

戒毒专家认为,要杜绝滥用止痛药现象,教育必不可少,应该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告诉学生止痛药的潜在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