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威科技于4月29日发布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根据其披露的财务数据,该公司营业收入从2011年的21284.6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26705.8万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2.01%,同期净利润则从2855.12万元增长到3424.36万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52%。

首先值得关注的就是,通常而言,在产品本身盈利水平保持稳定的条件下,受到经营杠杆(固定成本所导致的收入与利润增速差异)的影响,公司的利润增减幅,应当大于同期收入的增减幅,也即利润拥有更大的波动弹性;而达威科技在报告期内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明显低于营业收入的增速。尤其是2013年数据,收入和利润增速相差极为明显,基本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这足见该公司主营业务本身的盈利能力出现了下滑,才导致了较为缓慢的利润增速。而备受公司重视的上市前业绩都如此,那么投资者对该公司上市后的表现还能够寄予多大希望呢?

更何况,尽管公司业绩表现看似平稳,然而却存在不少疑点。仅以2013年数据来看,在实现收入2.67亿元的基础上,实现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却仅为1.79亿元,而同期应收账款余额净增加尚不足2000万元,完全不足以解释该公司收入和现金流之间巨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大金额的差异,非常值得警惕。

然而,这并非是达威科技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公司尚有两大疑点值得深入探讨。

疑问1:新增固定资产为何没有带来新增产能?

根据达威科技资产负债表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公司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7649.1万元、7993.96万元和8936.27万元,呈现明显的增加状态。而且如果考虑到折旧因素,对应最近三年固定资产原值的增量,则相比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增幅还要大。

达威科技主营产品为皮革清洁剂、功能助剂、着色剂等,属于精细化工类传统生产加工型企业,这类公司的生产属性决定了其产品产能与所拥有的固定资产设备数量呈紧密的相关关系——即拥有的固定资产越多,公司的产能也就越大,反之亦然。同时,如果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处于增加状态下,也势必应当对应着产品产能的增长。

然而,从达威科技披露的信息来看,公司新增资产没有带来任何的新增产能。达威科技的生产业务分别由新津厂区和上海厂区构成,其中新津厂区连续三年的产品产能均为16000吨,上海厂区的产能也都保持在6000吨,从未发生过任何增长及变化。也就是说,尽管达威科技在最近三年中,所投资的固定资产价值不断增加,但是增加的这些资产都没能够带来任何的新增产能。

那么,达威科技购置的都是什么固定资产?为什么无法给公司带来增量收益?数据显示,达威科技2013年投资在这些毫无效益的长期资产的金额超过千万元,目的何在?这些巨额固定资产是否是无效资产?这些都是值得投资者警惕的。

疑问2:年内货币资金余额为何远低于期末?

根据达威科技披露的资产负债数据,最近三年公司的货币资金余额分别为1149.39万元、1079.85万元和1687.85万元,尤其是2013年所持货币资金余额大幅增加了近60%,似乎该公司的资金充裕程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然而问题在于,如果大量的货币资金存在于公司的账户当中,势必应当相应地产生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然而根据招股说明书披露的财务费用构成数据,该公司2013年中实现的利息收入金额仅为2.94万元,相比2012年的4.04万元还出现了大幅下降,这也就意味着该公司2013年内货币资金平均余额,尚不及2012年的水平,而这却与资产负债表显示的期末余额变化不符。

更何况,以2.94万元的利息收入反算,即便是参考的银行活期存款利率0.35%的最低水平,也仅能对应着840万元的活期存款余额。也就是说,如果忽略掉金额很少的企业自持现金,达威科技的实际货币资金平均余额也就在840万元的水平,仅相当于期末账面货币资金余额的一半。

导致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达威科技所谓的巨额货币资金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公司实际的货币资金平均余额,远远低于期末账面水平,是否存在人为粉饰资产流动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