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抗日阵亡将士部分遗骸和墓地的圹兆土(即墓地的泥土)被装于24个骨灰罐,归葬在腾冲国殇墓园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早报记者 杨一 图

胡启立吴伯雄现场献花 91岁老兵前天不幸逝世未了公祭心愿

早报见习记者 慈亚圣

6月12日上午,2014“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公祭活动在云南腾冲举行。24个骨灰罐,436名远征军的遗骸落葬国殇墓园。

8点20分

阳光洒遍了整个县城。

来凤寺千佛宝塔前,52名身着黑色中山装、手戴白手套的青年男子整齐地站成四排。他们表情凝重,分为两人一组,其中一人手持黑色雨伞,准备护送24个骨灰罐前往国殇墓园。

8点25分

主持人宣布启灵。站在最前排的4名青年展开了一面国民党军旗。随后,2名青年走进宝塔内,右侧的青年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一个骨灰罐,同时左侧的青年撑开黑伞,他们护送着骨灰罐跟随在军旗后缓缓走出来凤寺。

8点30分

52名青年抱着24个骨灰罐在来凤寺外站成一排。而一辆挂着“永垂不朽”、“功昭日月”横幅的灵车早已等候在寺庙外。

工作人员打开灵车后门,青年们依次把抱着的骨灰罐轻轻递给工作人员,再由后者把骨灰罐放到准备好的箱子内。

待24个骨灰罐全部装上车后,灵车缓缓启动,慢慢驶向3公里外的国殇墓园。整个启灵过程中,没有人说话,甚至脚步声都很轻。

9点00分

从墓园环岛开始,宝峰路已经实行了临时交通管制。路口一个写着大大的“奠”字的花圈摆在正中央,花圈两侧分别写着“功勋昭日月”、“浩气存天地”。

来自腾冲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的400多名学生等前来国殇墓园参观的游客、市民也都站在宝峰路两侧,一同等着迎灵。

灵车到了,另外50名排队等候的青年男子依次接过一个个骨灰罐。

9点09分

在身后4名小号手演奏的安魂曲的伴奏下,最前面的2名青年抬着花圈开始慢步向前。所有迎灵的人行以注目礼。

在庄严、肃穆的安魂曲中,队伍缓缓走入国殇墓园。甬道内,140名腾跃二完小的少先队员手持一束菊花向送灵队伍敬礼。

到达落葬仪式的现场后,怀抱骨灰罐的青年分两排站立在“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两侧。

9点20分

公祭活动在云南省统战部部长黄毅的主持下正式开始。来到现场的除了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胡启立,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等嘉宾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等单位代表外,还有8位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

黄毅说,原本要来参加公祭活动的还有腾冲91岁老兵张庆斌,但他不幸于6月11日上午逝世。听到这个消息现场观众无不叹息。

9点30分

入葬开始。国殇墓园再次响起安魂曲。怀抱骨灰罐的青年一一走到“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墓”前,把骨灰罐交到工作人员手中。工作人员再把骨灰罐放入地宫。

5分钟后,24个骨灰罐已全部安葬到地宫内。随后,现场所有人肃立,向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滇西死难同胞、盟军阵亡官兵默哀。

默哀完毕后,全体人员向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三鞠躬。

然后,现场朗读了一遍祭文。

黄毅表示,通过各方的努力,已经有代表性地把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所有主要战场阵亡将士的遗骸迎请了回来,安葬在腾冲国殇墓园。云南将持续寻找、迎请在异乡、异域的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遗骸,归葬故里,也将在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日作战的主要战场分别修建纪念塔,告慰忠魂。

活动结束后,胡启立、吴伯雄等嘉宾分别向“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和“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墓”献上了一束菊花。

献完花,胡启立与吴伯雄绕着“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墓”走了一圈,在墓后他们被一块残破石碑吸引。这块残破的石碑上面的字迹已经不是十分清晰了,顶部露出了密密麻麻的钢筋。

这块残碑是2014年5月1日从缅甸八莫护送回国的,5月12日送至国殇墓园。

据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介绍,2011年作为考察组一员前往缅甸调查墓地时,在当地华侨的带领下,他们找到墓地后来被迁往的地方。考察组扒开荒草,意外发现一块残碑,隐约可以分辨出墓碑上的字“八师抗日阵亡将士公墓”。

经过考证,全文应该是“新编第三十八师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众人悲喜交加,戈叔亚说,“以后我每次都要来看一看,摸一摸,转达国人对英烈的问候。”

戈叔亚分析认为,残碑上面的钢筋说明当地华人早就预计迁葬地可能也会遭到破坏,所以预先用最坚固的材料制作纪念碑。结果还是不幸被他们言中,墓地仍然遭到破坏。

离开国殇墓园后,胡启立、吴伯雄一行在旁边的“滇西抗战纪念馆”会见了参加公祭活动的8位抗战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