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6月14日讯 网易财经第五期《财经读书会》暨江春泽新著《猜想与求证――社会主义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世纪探索》首发式在北京文津国际酒店隆重召开。

本次读书会以“如何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为主题展开研讨,我们邀请了作者江春泽女士,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高尚全、钱颖一、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等,还有《国际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邵宾鸿、《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以及各大媒体齐聚读书会,就热点经济问题展开对话。

钱颖一在发言中称,“计划(经济)按比例听上去非常的有道理,”但是“想证明市场计划,作为计划配置中更有效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他认为,“在很多程度上是反我们直觉的,跟我们直觉是不一致的所以我首先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很多的发展,哈耶克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就是一般的我们通常的普通的人特别是专门的专家没有想不到,就是分散信息和知识的有效利用。”

整个20世纪人类的探索,希望能有更好的资源配置机制,更好的分配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19世纪的时候的那种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是很不满意,希望能够用更好的办法来改进。

以下为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发言全文:

钱颖一:首先表示祝贺,我跟江春泽老师的接触大部分是通过经济社会比较杂志和后面的比较杂志,已经将近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也是仔细读了这个书,因为我们这是学术研讨。所以我想就一个问题来做一些解读,以及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我觉得这本书有26章,我就想谈谈第一章。因为我想很多人对第一章读得比较快,但是我觉得这一章非常重要。而可能目前熟悉的人很少。

这个第一章它是讲,西方经济学的争论,一直追诉到1902年。这个历史是非常重要的,1902年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是没有计划经济国家,也没有社会主义国家,而提出的这些学者,经济学家都是西方人。学术争论实际上反应了当时整个学术界或者是知识界对这么大的问题的关心。这跟我们后来的那时候还没有苏联呢,还没有计划经济呢,这个的争论后来的影响,实际上是非常非常之大的。这本书中间介绍了一部分,我想其实一直沿袭到现在学术界争论。

在江老师这本书里说了,计划和计划经济这是两个概念。我想说的是一个是作为学术上的市场和计划作为市场配置的机制,还有一个现实中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个概念,我觉得这也很重要。一百年前的这个争论,帕来图是意大利人,他的学生博洛尼,后来泰勒是美国经济学会的主席。

他在美国经济学会主席他做年度演讲讲到计划的机制,也是一个非常高追究的。后来的兰格,他后来是到了苏联做了副总理,他原来是波兰的。这些都是很主流经济学界的一些经济学家,这是一点。

认为计划是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边像佛密斯,还有罗宾斯,特别重要的是哈耶克。这样一个纯粹的学术上的探讨,是很有价值的,也非常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是探讨经济体制比较经济体制的最开始的根源,来源于这个地方。而他们探讨的问题不是小事是个重大的事。可以说20世纪经济学中有很多的争论等等。这是其中的不说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重要之一的一个争论,就是资源配置的根本机制,计划和市场。这个过程我不说了,书了有很多的描述。

这个争论到了40年代实际上是哈耶克一篇有名的经济文章,知识在社会中的用途。

这篇文章是极其经典的,应该说那个争论在这个程度上有了一个节吨性的结论,你要想回答为什么市场比计划更有效率,是件不容易的事。直观上讲,市场是每一个人个人,每一个企业自己做决策,看上去很混乱,而且自己做决策的时候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怎么会更有效率了。

计划按比例听上去非常的有道理,所以想证明市场比计划,作为计划配置中更有效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在很多程度上是反我们直觉的,跟我们直觉是不一致的所以我首先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很多的发展,哈耶克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就是一般的我们通常的普通的人特别是专门的专家没有想不到,就是分散信息和知识的有效利用。

因为我们越是有知识的人,我们想到的知识全是专业知识。你要想到专业知识,你永远证明不了市场更有效,你只能证明计划经济更有效,但是他就想到了这个经济中每一个人个人、企业、家庭拥有很多分散的本地信息。

而这个信息是随时随刻在变化,因地因时,而不是专家信息。哪怕是一个我们街头的卖菜的人,卖伞的人他都知道因为气侯的变化,冰淇淋会卖得怎么样,需求怎么样。因为下雨所以雨伞的需求会怎么样,这是最简单的普通手法。那么他认为一个经济中,最有效的利用这样的信息,什么样的体制资源配置最好,他从此来证明市场经济。当然仅好本地信息不够,那一定是混乱的,还必须有一个公共信息,那就是价格。

所以这样的一个思路听上去以后,确实是比较令人信服。但是一般的越有知识的人越想不到这个。因为我们太重视专业知识,认为教育程度越高知识越高那当然了计划经济它就有优势,所以这是到40年代。

但是这个思想作为经济理论来讲在后面有很大的突破,就是沿着这个思路它这个是用大白话说的,你听上去有道理。

怎么能用严密的理论证明出来,很多经济学家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最早思考这个问题的是贺尔威资。社科院技术经济所让我来给他做翻译,当时他在北京讲课就是他的几篇论文,非常深的数学,但是在那里边他是明确的比较两种体制。两种资源配置的机制,计划性的,或者说是市场性的,但是他非常重要的突破性贡献,引入了信息,非对称信息。

那么之后又有包括马斯金和马尔斯,他们在此基础上又做了很重要的贡献,所以他们三类人是200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他们的思想根源前都是出自从1902年到1945年哈耶克的文章,但是他们没有觉得把这个问题论证,但是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

最后衍生出来的信息经济学,衍生出来的激励相容概念都是从当时的争论出来的。这些概念一旦引出来它所研究的不仅是比较市场与计划,而且是企业内部问题,政府内部问题,市场监管问题,一系列的在非对称信息下的,就都出来了。

所以我觉得第一章,很多人可能觉得很遥远,其实我觉得一点都不遥远,它从知识的学术发展脉络来讲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有个背景最大的背景就是整个20世纪人类探索,希望能有更好的资源配置机制,更好的分配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19世纪的时候的那种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是很不满意,希望能够用更好的办法来改进。

所以有很多探索,这里面有个探索20世纪发现,是很失败的。有些探索是认为是比较成功或者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它后面既有时代的大背景,又有学术理论争论的非常深入的思考。同时也有后来在现代经济学的框架下,利用数学工具,把它严谨化、严密化,然后又带来我们的新的认识。所以这样的一个学术的演变过程,我想因为即使是现在在国外的教育也不一定都关注这一条。

因为大家比较局限于一些具体的问题或者是一些比较窄的问题,对大的根本性的问题既缺乏了解也对历史上知识比较缺乏。所以我是非常觉得第一张很重要,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好奇和探索的精神,让江老师后来一直从事了后面这么多有效的工作。我觉得对我们后一辈的人非常值得学习,我就讲这些。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