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电影节竞赛单元一共有15部作品,其中中国作品仅2部。最终,国产电影《五彩神箭》收获最佳摄影奖。该电影讲述了拥有悠久历史的藏区传统比赛。电影延续了导演万玛才旦始终热爱的一个命题:古老的文化传统现代人之间的冲突。

早报记者在电影节期间专访了万玛才旦。对于这部电影万玛才旦认为自己需要强化这部电影的音乐,才能把射箭这种古老的藏区运动那种庄严的气氛体现出来。他对记者说,毕竟这是一部不同于以往个人风格的作品,于是在影片的可看性上做了尝试性的探索。

东方早报:作为电影节常客,从2006年至今,你看到了哪些变化?今年看了哪些片子?

万玛才旦:多样性吧。不管从参赛影片还是展映影片,包括选片和准备,都让我觉得很充沛,它越来越体现了一个国际电影节的水准。我尽量选择一些老片去看,像《阳光灿烂的日子》、《教父》,现场感觉非常好。

东方早报:《五彩神箭》和你以前的风格不太一样,更像是一个命题作文的拍法。

万玛才旦:也不完全是,当地有一个射箭邀请赛,所以当地政府想以这个为背景做一个电影。其实对我没什么要求。我自己其实也很想拍这个题材,因为我爷爷就是那边的人,小时候经常跑过去看他们射箭。而且射箭这种传统运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也是我很感兴趣的地方。

东方早报:男女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般的故事是为了更加强化射箭比赛的这种冲突

万玛才旦:也没有吧(笑),就是两个村庄的比赛,但从可看性的角度做了处理,因为这部影片并不是完全个人化的创作,所以要做一些平衡。其实这一次用的都是专业演员,和以前用的非职业演员不同,以前会把时间都花费在讲戏上,这一次就好很多。

东方早报:你在《寻找智美更登》里的音乐只是车里的背景音乐,而在《五彩神箭》里,音乐叙事宏大并且铺满整部电影,这样的处理用意在哪里?

万玛才旦:每个片子出发点不同吧。我和这一次的摄影师讨论,觉得我们需要强化这部电影的音乐,希望能够把射箭这种古老的藏区运动那种庄严的气氛体现出来吧,音乐的风格会起到很大的渲染效果。这次的音乐特别邀请了曾为《赛德克巴莱》配乐的新加坡作曲家何国杰。我很喜欢《赛德克巴莱》里的配乐,于是试着联系他,他看了剧本后也同意为我们作曲。

东方早报:射箭的过程很有仪式感,但是那个测量的镜头还是保持着些许神秘感。

万玛才旦:射箭传统是有历史感的。传说是有一位藏王在整个藏区发动了灭佛运动,于是一位修行很多年的人去刺杀了这个国王,他逃到了我们现在拍电影的这个地方,把弓箭藏在了此地。这种射箭运动有时会是两个村庄的对决,而有时会延伸到两个县的对决。我们做了很多处理,如果真实地去拍比赛,我们其实也看不懂怎么去量箭。现在我们处理之后,观众应该可以看懂。

东方早报:“如果把羌姆舞跳好了,箭就一定能射好”,你似乎没有着重去说明一下为什么。

万玛才旦:传说羌姆舞就是那个刺客创造的舞蹈,因为刺客舞跳得好,慢慢名声大了起来,传到国王耳朵里,于是国王也想看,刺客才能有机会接近国王,最后去刺杀国王,电影中山洞里那个壁画画的就是当年刺客刺杀国王时的动作,和舞蹈是很接近的。我其实写过这个刺客的剧本,但这个人物比较有争议,希望将来有机会可以拍出来。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这个项目正好与这个传说有关,所以我还是带了些细节进来。因为主题还是现实当中的射箭比赛,所以历史背景的东西还是没有说太多。

东方早报:孩子们比箭的戏是个亮点,当初怎么设计这段戏的?

万玛才旦:为了做这部电影,我也准备了两三年,包括去找资料,拍一些纪录片,但其实只拍了30多天,因为是双机拍摄,又只在那一个县取景,所以拍得很快。当时想老是重复大人们在比箭的场面也许会比较枯燥。民间其实也有小孩子的比赛,虽然不是正式的,但也非常有意思,所以我把孩子的戏加进来,一方面强调了射箭在当地的这种庄严性,连孩子都以此为荣,另一方面孩子的心态可能更不一样,它在故事上和气氛上都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

东方早报:有些场景的处理还是可以看见你原有的那种质朴,比如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母亲要求父亲和哥哥给弟弟钱的镜头。

万玛才旦:这和我对藏民的生活熟悉度有关,当然从对话和搭配上还是要做些处理,这一段我觉得这样处理能够把家庭温馨的气氛展现出来。

录入编辑:崔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