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高端路线,甚至“高冷路线”,只让5%的市民吃得起,这并不是上海都市农业的唯一出路。

早报首席评论员 沈彬

今年上海马陆葡萄节即将于7月5日开幕。在游客掏了30元门票进入葡萄公园之后,园内的马陆葡萄统一标价仍高达40元一斤,部分品种甚至50元一串。此消息一经发布,一些网友直呼“太贵、消费不起”。对此,马陆葡萄研究所副所长单涛表示:葡萄公园内的马陆葡萄走的就是高端路线,目标消费群为“5%的有钱人”。

这话听起来有一些刺耳,也折射出上海品牌农产品的悖论:果贱伤农,果贵伤心——伤了“吃货”市民的心。在打造品牌农产品,与满足市民正当需求之间,该如何平衡呢?

目前葡萄园内的马陆葡萄,的确贵得有一些“辣手”。统一标价40元,有网友评论说“比进口提子都贵一倍”;甚至连做到合伙人级别的金领律师,也忍不住抱怨:“一串一斤多,进去没采几串,就是几张百元大钞,可那不过是葡萄。”不少网友有个朴素的想法: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果本应亲民,不能将普通百姓拒之千里。

其实,上海作为一座工业化程度很高的都市,市民对农产品“廉价”的旧观念应逐渐改变,同时还要注意到,马陆葡萄园还承担着农业休闲旅游功能,这也会被计入葡萄成本中。而上海马陆镇自1980年代引种葡萄以来,科技人员对马陆葡萄的育种、移栽也付出了极大的心血,马陆葡萄本身的成色、粒重、糖分、穗形都有严格的标准,培育难度不低,特别是近年实施套技术、有机种植技术,葡萄种植成本也在飙升。

一方面,就像经营者所称:马陆葡萄因为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导致“产量相比于一般普通葡萄低很多”,但也要看到,刻意降低产量,缩量保价,原本就是经营者的既定策略。这十来年,马陆镇实施“葡萄计划生育”,把原来亩产目标2500公斤降低到1500公斤。通过压缩产量,提高效益,逐渐走上高端的营销路线。

选择怎么样的细分市场,制订怎么样的定价,那是葡萄经营者的自由。但走高端路线,甚至“高冷路线”,只让5%的市民吃得起,这并不是上海都市农业的唯一出路。相反,市场定位过于高端、狭窄,恐怕不利于马陆葡萄的可持续发展。

而同样是上海品牌的农产品——“南汇8424”西瓜,其品牌效应也相当了得,但并没有像马陆葡萄这样走激进的高端路线,价格上还是比较亲民的,普通市民消费得起。

还值得一说的是,这一年多来,从中央到地方“八项规定”、整顿四风雷厉风行。过去高端水果作为公务礼品迎来的地位,正在受到挑战。此前大闸蟹、高档白酒都在去年的市场中折戟。今年马陆葡萄的高端路线,是否需要微调?

农民创收致富,打造农产品品牌,是民生;市民吃得起本地当令优质水果,未尝不是民生。

东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