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手术,下午门诊,下午4点门诊结束后,徐志云终于抽出一个半小时接受采访。也许是一整天连轴转,他略显疲惫,但仍然打起精神跟我们聊了很多,朴素的话语中,一个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医生形象跃然眼前。

53岁的徐志云的从医之路可以说是一帆风顺。23岁时,他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分配至长海医院胸心外科工作,耳濡目染名师风采,从骨子里喜欢上了这个充满挑战的新环境。他白天承担了大量的临床工作,晚上在手术病人边上认真观察病情,深夜还要秉灯苦读,考取了胸心外科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32岁时,他已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36岁提升为正教授。1998年,他赴美国圣文森医院心脏中心学习工作。两年后学成回国,将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在科室推广,尤其是那些先进的心脏术后处理经验,并进行相应的量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对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他打破常规,率先实施术后当天拔除气管插管,减少了患者潜在的危险,也减轻了医护人员不少工作量。

2002年,41岁的徐志云接过了胸心外科掌门人的重任,确立了以成人心血管病外科治疗为重点发展方向,以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大血管病为学科主攻方向,继续保持和发展心脏瓣膜的特色和优势,开展了瓣膜微创手术,加速发展冠心病和大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拓展先心病的手术难度和范围,开展了多项高难度的微创手术。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除了在手术台上忙碌,还要负责科室管理、学术研究,几乎没有业余时间。一天两台高难度手术,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还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去承担可能的手术风险。“尤其是主动脉夹层手术,很难做到100%,有时候即使付出了很多,仍然挽救不了病人的生命。患者家属不理解,就容易产生问题。”徐志云坦言,“现在医疗环境越来越差,医患纠纷越来越多,尤其是这种高风险的手术,死亡率高,潜在的医疗纠纷肯定多。当医生辛辛苦苦做完手术后,遇到患者家属不理解,也很郁闷。面对这种风险极高的手术,医生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救治患者,患者家属也要做好心理准备。”

针对中美两国在胸心外科的差距,徐志云说:“在技术水平和设备上,中国大的心脏中心与美国心脏中心几乎没有什么差距,但是整个医疗系统的整体水平仍然有差距,美国医院里的志愿者很多,对病人的服务非常到位,就医环境非常好,中国在这方面差距仍然非常大。另外,由于管理制度的问题,中国医生和护士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于写病历等文字和记录工作上,如何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仍然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徐志云经常说:“大凡名师大家,不仅要有能,亦要有仁。”他经常应邀去全国多家医院会诊指导,主刀完成高难度大型心脏手术。近年来,为了给广大贫困先心病患儿争取治疗机会,他联系华夏慈善基金会开展慈善救助活动,在科室为这些患儿开辟绿色通道,还亲自奔赴贫困地区给孩子们义诊,目前已为1400多名先心患儿成功开展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