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代的马克斯·韦伯(左二)

一战百年·战前37天

3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遇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英国BBC在今年3月播出的迷你剧《战前37天》描述了从费迪南大公遇刺到英国向德国宣战的37天里,欧洲主要大国间的政治博弈。受此启发,我们将用37篇短文介绍那段时间里,一些欧美乃至亚洲的作家、学者、艺术家、音乐家他们在做些什么,以及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持什么态度。

今天我们要谈到的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曾代表德国前往凡尔赛会议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石剑峰

1914年,马克斯·韦伯正好50岁。

战争爆发前,马克斯·韦伯在海德堡内卡河畔的祖宅。1910年起,韦伯夫妇就住在这栋外祖父母留下的房子里。44年前,1870年夏天,才6岁的马克斯·韦伯正好跟着父母回到海德堡的祖宅度假。在那几天,小马克斯·韦伯经历了普法战争的爆发,即便过了40多年,还是记忆犹新。尤其是到了1914年7月,马克斯·韦伯似乎看到了相同的景象。

在他记忆中的44年前,普法战争爆发,战争只用了几个月就结束,这是俾斯麦和整个德意志的胜利。“做出宣战决定前极度紧张的气氛;天真地相信正义在自己一方;一个好战民族带着欢乐的心情和严峻的态度不惜为获得强国地位而牺牲生命;然后是激荡人心的胜利欢庆,以及终于赢得了帝国统一所带来的充满自豪感的欢欣鼓舞——这孩子将所有这一切都十分用心地铭记在心,这些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马克斯·韦伯传》,玛丽安妮·韦伯著)

1914年,韦伯尽管感到劳累,但工作精力和思维活跃都很稳定。夏天是那么美好。7月,尽管政治气氛已经非常紧张,但这似乎还没有影响到海德堡,更不要说大学生活。海德堡大学副校长埃贝哈德·戈特海因还在什未钦根的城堡公园举行了一次聚会,韦伯看到兴高采烈的年轻人的言谈举止,感受到轻松愉悦的气氛,公园里到处都是节日的气氛。“人们在夏日的蓝天下轻松自由地徜徉,欣赏自己同学的艺术精神——世界是那么妩媚可爱。”(《马克斯·韦伯传》,玛丽安妮·韦伯著)

在海德堡这样的小城市,刺杀这样的外部事件并没有对大家造成大的影响。只是在教堂和市政厅的集市上,人们也许会聚在一起打探消息。没有慷慨陈词,大家静静听,悄悄离开。

时局很快急转直下,政治成了这些知识分子最重要的话题。7月最后一个星期天,临近开战还剩几日。在海德堡内卡河畔的祖宅里——现在是韦伯家的“大厅”,那天来的还是同一批学生、青年和老朋友,但气氛大不同。韦伯的妻子玛丽安妮在这本《马克斯·韦伯传》里详细记载了那天的情况。大家挤在客厅里,谁也没有留意别人。她用“邪恶的事件”形容一个月前在萨拉热窝发生的刺杀事件,但她同样用邪恶这个词来描述刺杀带来的大国紧张状态。

“那天下午,来的所有人都怀着紧张的心情聚集在韦伯的周围。他们的问题涉及了整个世界,一个小时接着一个小时,他们聚精会神地倾听韦伯说的每一句话。”那天韦伯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和当时的时局发表了什么看法?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可以猜测,他是站在战争这一边的,50岁的他依然受到6岁时普法战争的鼓舞。

但是回顾往事,韦伯回想起了44年前在这栋房子里感受到的战争气氛,“他感觉那时候的气氛似乎与现在不同,比现在要更加严峻,更为庄严。不过,事情尚未成定局,人们仍然可以与命运周旋。”聚会结束时,大家没有相互告别,然而一个星期后,他们就各赴天涯了。人们心怀恐惧地处于现实的边缘,一些人从生命的巅峰走进黑暗。这样一个决定性时刻到来了,伴随着意想不到的崇高感。

几天后,50岁的老韦伯立即去卫戍部队司令部报到。韦伯被任命为预备役部队医院管理委员会纪律督察官,并兼任负责海德堡的预备役部队医院。年届五十,不能像年轻人一样参战,为此他深感懊恼。“可惜不能长途行军,因此上不了前线,这的确让我很难受。”他自己都说,“天生最热衷于战争”。

1914年9月,一战已经爆发一个多月,他这样写道:“我们应当如何来设想和平?和平什么时候到来呢?成千上万的人因为我们外交上的极端无能而在流血牺牲——遗憾的是,这是不可否认的事情。因此即使这场战争最终有一个好的结局,我对于持久和平也不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