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币国际化的势头正猛,一面是欧洲各核心金融城市都在争夺成为欧洲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一面是离岸中心的人民币清算行在各地布局。

加之欧洲正在兴起一轮“去美元化”的浪潮,似乎人民币正在趁着“去美元化”的大潮加速走向世界。

在笔者看来,“去美元化”仍然只是阶段性的区域行为,欧洲兴起的去美元化可以增加人民币在该区域的接受程度,但不要过分将人民币国际化与去美元化联系在一起,现阶段去美元化更直接的效应是欧元化,而非人民币化。

“去美元化”尚未成熟

此次“去美元化”兴起的一个重要导火索是因为法国巴黎银行被罚而引发。按照法国银行业监管机构的说法,“一家法国银行,却必须服从于美国的规定,不仅要受到其金融监管,还要听从其外交政策。这简直无法让人接受。”

的确,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进一步发展,美元这种垄断地位将会越来越多地引发其他国家和其他国家金融机构的不满,从而陷入一种所谓的恶性循环:“地位下降—权力滥用(金融制裁)—地位进一步下降”,但从目前而言,“去美元化”并不成熟。

首先,从经济体量而言,美国仍然占全球GDP的25%左右,仅次于欧元区的28%,但鉴于美国强劲的复苏态势以及美国经济中自身的修复能力,加之欧元区经济复苏疲软、新兴市场普遍遭遇经济或大或小的增长压力(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美国经济仍将发挥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

其二,从当前美元已经具备的国际地位而言,去美元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只是给全球经济体猛然一惊—过度依赖美元意味着自身的风险敞口太大,此时以法国为代表的欧元区曾经表示过要接替美元全球货币霸主的地位,但随之而来的欧元区债务危机将欧元的壮志“冲散”,欧元区多个国家仍然需要依赖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互换体系来避免区域内可能出现的兑付危机。

而且2013年10月31日签署的以美联储为中心的永久货币互换协议中欧央行并未缺席,该协议表明与美联储签署这些货币互换的国家可以随时用市价向美联储借入不限量的美元然后投向本国的银行系统用于实体经济或金融交易需求,这标志着美联储实际上发挥的是全球的中央银行作用。

其三,从可替代货币而言,尽管有欧元和日益崛起的人民币,但真正可以与美元相比的货币还未出现。

从欧元区自身而言,因为本身存在的货币统一但财政不统一的情况限制了统一货币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目前欧元区财政一体化并无本质进展,这种政策套利的空间对于欧元可持续性本身就是一种削弱。

2013年IMF的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在全球央行货币储备中的占比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创出9年新低,相比之下美元则继续呈上行态势,占到全球央行货币储备的62.2%。

人民币国际化仍是初期

而对于人民币而言,尽管中国有着全球第二的经济体量和全球首位的出口量,但人民币的国际化仍然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

国际货币最基本的特征—可自由兑换尚未实现,人民币投融资渠道本身仍然存在极大障碍,而且离岸市场人民币回流问题尚未厘清,在国内金融市场尚未开放、国内利率市场化仍未形成、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尚未完全确立的情况下,人民币仍然不太可能被国际上大范围认可为一种具有完全国际货币地位的国际化货币。

所谓具有完全国际货币地位的货币最起码应该包括三种职能:结算、计价以及储备职能。

如果用人生的不同阶段来比喻美元和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货币所处阶段的话,人民币应该还是一个在长身体的少儿时代,而美元则处于壮年,而且这个壮年并不一定是“壮士暮年”。

人民币的国际化应该遵循自己的步骤,稳步推进并最终寻得市场认可,但不可操之过急。

相关

“去美元化”掀浪潮 多元化货币体系成趋势

随着近日以法国巴黎银行遭美国监管机构天价罚款为契机,欧洲最先掀起“去美元化”热潮,并受到了新兴市场及俄罗斯的强烈响应,一些石油等行业巨头也顺势揭竿而起。而中国人民币的崛起,也将“去美元化”的道路向前推动。

国际能源行业仍需美元结算

分析人士也指出,作为基准货币,其国际化程度也是需要考虑的重点之一。对于能源行业交易而言,基础货币是否能够及时自由兑换是买卖双方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基础货币不能自由方便兑换,那其中汇率波动风险将由货币接收方承担。一旦基础货币贬值,那货币接收方也将承受损失。

“金砖五国”三招挣脱美元束缚

在这场结盟中,拟筹建金砖银行、金砖应急储备基金、金砖能源联盟则成为了金砖国家加快“去美元化”的三大举措,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一旦像金砖国家这样重要的局部地区形成联盟,并取得一定进展之后,会对美元霸主地位产生一定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