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佳峰

为改变中国医疗健康持续恶化的局面,2003年中国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2009年又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后,中国医疗健康状况究竟怎么样了呢?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中国家庭跟踪调查中,以2012年和2010年S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我国的就医满意度、就医比例、农业户籍参加合作医疗的比例和不同户籍间的就医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

下面是访员入户调查的四个案例。

2012年,8月2日,广州市南沙区S村。

受访户是一个五口之家,三世同堂,属于工薪阶层。其中孙子才三个多月,称为“百日”,村干部告诉我们他家正准备着办“百日酒”,甚是喜庆。但是,我们敲门进入后,发现一家人眉头紧锁,围着小孩转,经询问之后才得知孩子这两天在生病发烧,一家人最近都比较紧张。交谈后得知他们为小孩看病选择的是最好的妇幼医院,价格相对来说较高且报销比例低。孩子的爷爷说他们村也有诊所,附近也有社区医院,但是他们都不太放心,怕延误小孩的病情,从他们的表情变化可以看出,他们对小孩生病本身的焦虑,以及去专业妇幼医院就医的放心。

孩子的爸爸说,只要能把儿子的病治好,去最好的医院远点、多花点钱,医疗保险能不能报销都无所谓。但是,当问及孩子父母、爷爷奶奶生病时一般怎么处理时,他们的回答则是,平时的一些感冒发烧、皮肤破损等小病小痛,就自己买点药,如果症状没有缓解就去诊所或者社区医院看病打点滴,如果生重病、开刀或者像孩子这种情况,他们才会选择去大医院。从谈话间流露的信息来看,他们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非常注重孩子的健康状况。

2012年,8月5日, 上海闸北区Z社区。

我们的访员进入的是一栋普通的老式楼房,受访者是两位花甲老人,他们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城市户口,都已退休。有两个孩子,已经成家立业,都在国外,国内也没有别的亲戚朋友,孩子孝顺,每月都给不少养老金,而且两人都有退休工资,家庭情况较好。他们每天的生活范围就是居住的小区周围,最远的距离也就是周围的某三甲医院了。因为老太太有高血压和心脏病,每两周就会去医院做检查、拿药,而老大爷有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疏松,每周都会去医院做理疗、康复治疗。其实在他们社区也有一个小医院,问起他们为什么不去小医院做检查和理疗时,两老纷纷摇头,他们说不太相信小医院,去大医院放心。虽然去大医院路途远点,但是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医院的医疗水平,以及对大医院满意的医疗服务。

随着谈话的深入,我们了解到他们经常去大医院,所以对大医院的服务态度有一定的发言权,他们说,现在大医院的服务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他们也向大医院反映过一些问题,但是有一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他们觉得医院服务虽然有所提高,但是跟他们理想中的满意度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2012年,8月16日,陕西省渭南市X社区。

X社区的受访者,家里有两位老人一个孩子,典型的留守家庭,家中家具比较陈旧,也没有什么现代化电器,屋内有些昏暗,白天孩子做作业,也不得不开着灯。他们以前在一个厂里当工人,现在退休了,在家照看孩子。两位老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儿媳妇在广东打工,一年难得回家一趟;小儿子大学毕业两年,在兰州有稳定的工作,但是现在二老正在为儿子结婚买房发愁。当问起二老的身体状况时,两位老人皱了皱眉头,我们得知老大爷的身体由于之前在工厂干活,患有慢性关节炎,现在坚持吃药治疗,除了治疗关节炎会去专科医院看病外,其他的小病都只去社区医院开点药,即使去专科医院拿的治疗关节炎药物也是在医保范围内,几乎没有拿过那些高价的特效进口药。孩子是大儿子家的,由于经济限制,孩子生病住院也主要选择定点医疗医院,这样可以最大比例地报销医疗费用。

2012年,8月18日,辽宁省铁岭市T村。

T村是当地出名的贫困村,当我们的访员走入一位受访者的家中时,发现家中有位瘫痪在床的中年女人。经过交谈得知,十年前,她在打工的工地上出现的事故中造成瘫痪,工地上赔付了8万元医疗费,不过这笔钱早就看病花光了,还向亲戚朋友借了几万元。家中没有老人,有两个孩子还在上中学,一家都靠丈夫支撑。丈夫还算努力,种了数十亩田地,由于最近几年家里农田收益还不错,加上外出打工,外债基本还清。其中这几年的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也为他们家减轻了不小压力。说起“新农合”,他们家都表示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五成受访者对医疗服务满意

就医满意度,代表的是患者对医院医疗服务的认可程度,是衡量中国医疗服务水平的一杆标尺。图1是2010年和2012年,5个省份及全国平均就医满意的比例。

对就医满意度的2012年调查统计显示,对医疗服务表示“满意”者占53.16%。2010年的就医满意度情况显示,表示“满意”者占55.06%。这说明全国范围内有超过一半的民众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是满意的。在东西南北的四个样本省份中,相比较2010年就医满意度唯一出现上升的是广东省,2012年的就医满意度比2010年增加了6.6%,而其余的四个省份都出现了微小的下降,这种下降趋势与全国水平相当,下降了2%~3%。虽然广东省的2012年医疗满意度相对于2010年有所提高,但是其就医满意度还是最低的,与甘肃、河南、辽宁的就医满意度还有一定的差距。从2012年数据来看,甘肃省的就医满意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85个百分点,高于广东省15.89个百分点,高于上海市8.69个百分点。

横向比较说明,中国北部、西部、中部的就医满意度要高于东部、南部地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的就医满意度情况要比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情况要差。这当中不乏两方面原因,其一是经济发达地区对医疗的要求高;其二是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结构多元化导致医疗服务众口难调。研究表明,201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就医满意度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医院医疗服务都有所提高的今天,就医满意度已然出现下降趋势,表明民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标准也在提高,并且比医院服务水平提高得更快,这就要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得更快更好。

沪六成受访者去医院就医,比例最高

如果你生病了,你会去医院吗,你会去什么样的医院?图2是2010年和2012年,5个省份及全国平均的去医院就医比例。

图2给出了全国及5个省份2012年和2010年选择去医院就医的比例。调查规定:去综合型大医院、专科医院就医者划分为“去医院就医”,而去社区医疗机构、诊所等就医者不属于“去医院就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全国去医院就医者的比例为31.34%;就各地区而言,上海去医院就医者的比例最高,达到59.47%,而河南、甘肃的比例较低,仅有19.77%和19.75%,这就表明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

在上海,2012年有接近60%的被调查者选择去综合型大医院、专科医院就医,表明被调查者更愿意相信这些大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医疗水平,而去这些大医院看病。而在河南和甘肃只有不到1/5的被调查者会选择去综合型大医院、专科医院就医。那么我们能初步发现在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人们选择去医院看病的比例较高,可以近似看作“去医院就医的比例”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正相关的关系。这说明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均医疗服务、卫生服务占有量较高,同时对医疗服务的利用率也较高。

根据两年的数据显示,与2010年全国去医院就医的比例仅为11.55%相比,2012年全国去医院就医的比例提高了20个百分点,去医院就医的比例比2010年增加了1.7倍,去医院就医比例的大幅度提高,表明在2012年,民众更愿意到医疗水平更高的综合型大医院和专科医院去看病,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这与国家的医疗保险政策改革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医疗保险让更多人选择去看病,而且看得起病。这些都表明中国的医疗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再从分地区的数据统计看,全国各个省份去医院就医者的比例普遍提高,其中辽宁的增长幅度最大,其次是河南、甘肃,分别是2010年的4.4倍、3.4倍和2.3倍;增幅相对来说较小的是上海和广东,都是1.7倍。虽然我们之前得到结论,“去医院就医的比例”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正相关的关系,但从图2的2012年与2010年去医院就医的比例变化显示,河南、辽宁、甘肃的去医院就医比例增长幅度较大,这表明地区间的就医选择差异有缩小的趋势。

八成农业户籍人口

加入新农合

2003年,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试行,那么,新农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的效果究竟为何,也成为了社会的一个热点。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农业户籍人口参加新农合的比例到底有多少。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2010年和2012年调查,可以得到如下数据(图3)。

根据图3数据,2012年新农合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从全国来看,2012年有87.38%的农业户籍人口参加了新农合,比2010年的77.45%上升了9.9个百分点,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农村健康卫生的发展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分地区的农业户籍人口参加合作医疗情况显示,2012年全国平均为87.38%,甘肃为94.22%,河南为89.56%,辽宁为84.92%,广东为82.47%,而上海仅为51.21%的农业户籍人口参加。

这是因为上海有24.90%的农业户籍人口参加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公费医疗、补充医疗保险等,而没有参加新农合,因此整体参加新农合的农业户籍人口的比例较低。那么农业户籍人口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相加为76.11%,只从数据上就能看出还有接近1/4的人是没有参加国家或者企业的医疗保险,这其中就有一部分是自己购买的健康保险,还有一些居民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保险,表明在上海地区新农合的覆盖率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这样就能让绝大多数居民享受到新农合的好处。

调查结果显示,除上海地区外,其他4个省份参加新农合的农业户籍人口的比例相差不大,相对于2010年比例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这就表明中国新农合作医疗覆盖率已经相当高,并且还在逐渐扩大,有利于缩小医疗服务利用率的不平等,农业户籍人口“有病不医”的状况得到了很好地改善。上海地区的覆盖率经过两年的时间提高了20个百分点,表明这期间新农合推广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让更多的农业户籍居民参加到新农合,虽然上海地区的比例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覆盖率还是远低于全国水平,那么还需要大力推行。

农业户籍人口

医院就医比例低

前述我们讨论了农业户籍人口参加合作医疗的比例,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不同户籍之间就医状况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调查中心的数据,我们分别从“选择医院就医”、“就医满意度”、“有医疗保险”三个方面进行数据比较。

数据显示,农业户籍者就医满意度较高,比例为55.12%,非农业户籍者的比例为48.17%。医疗保险的比例分别为90.75%和77.89%。分户籍的“就医满意度”和“有无医疗保险”情况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差距不大。来看差距较大的一项“选择医院就医”,非农业户籍与农业户籍者有更高的选择去医院的比例,比例分别是55.73%和21.77%,也就是说,在城镇的人们选择去医院就医的比例要高出34个百分点左右。

现阶段新农村医保在如此高覆盖率的情况下,为何农业户籍者选择去医院就医的比例还会如此低?首先,出在观念上,农业户籍者,相对于来说,教育程度低一些,对健康卫生了解不多,那么对身体的小病,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去医院,或者去小诊所,只有在患严重疾病时才会去医院就医。其次,农业户籍者的收入会相对于非农业户籍者低,虽然现在有新农村医保,但患者自己也要出一部分钱,这样农业户籍患者也会有一定的顾虑,那么就在患小病时就不会去医院就医。

相对于2010年,201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就医满意度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说明患者对医院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要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得更快更好。在地区就医比例方面,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地区差异也在逐渐缩小。“新农合”全国的覆盖率较高,但是在上海地区普遍低于全国评价水平,有着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对于不同的户籍者,他们之间的就医情况还是相当明显,特别是在“选择医院就医”方面,差异最为明显。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表明,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卫生、人口结构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要求公共医疗服务的供给上要切合当地具体需求,能够切实服务好当地居民的看病就医的需求。因此,在实施医疗卫生资源均等配置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而适时推出针对当地需求的医疗服务,进而提高当地居民的就医满意度,有效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任助理,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吴英燕编辑,工作邮箱:wuyy@thepaper.cn)